试题预览

1 问答题 30.00分
国家统计局2004年1月20日公布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据,当年中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亿多美元,人均1090美元,这是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加速进入家庭,人们对于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2、2004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统计公报》显示,2003年中国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公报增加了有关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情况,与原来的“环境保护”部分组成“资源与环境”,单独作为第十二部分。在公布GDP数据的同时,把环境、资源、生态等变化情况单列出来;由此可看出我们为实现经济增长而在这些方面付出的代价。同时,适当增加了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如科技、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新发展情况等。李德水局长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为此,国家统计局统计指标做了相应的调整。
3、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现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别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经济增长。在这样一份骄人的成绩后面,与令人鼓舞的世界现代史上最成功的奇迹共生共存的还有上述这些画面,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被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边缘化人群正在遭受着刻骨铭心的痛。两年前,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等专家多次向社会发出警告:因经济发展为中心所引起的严重社会分化与社会排斥,因政治体制不能适应转型而导致的政府治理能力低下,这些均是催生不稳定的有机土壤。
4、2003年底“盘点”的结果表明,与物质财富增长相关的指标增长较快,而与人自身发展有关的“民生性”指标(如:就业、收入增长、消费)则增长很慢。一组“快变量”和一组“慢变量”的强烈反差,说明传统的发展仍在惯性运作,也说明政绩观问题并没有解决。但“五个统筹”的“指挥棒”已经影响到政府的执政理念与政绩考评。
5、数据显示,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7%。但如果扣除损失成本和生态赤字,即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后,这期间中国的“真实国民才富”仅为名义财富的78.2%。这意味着,过去15年中国的GDP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
6、“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并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如果不改变目前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中国将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来支持今后的发展”,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说,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7、中国人均资源不多,生态环境先天脆弱,中国20多年来盛行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
8、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院牛文元说,现在的GDP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它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计算在国民财富之中,并认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自由财富。在他看来,现在的GDP没有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的退化,并且只记录了看得见,要以价格化的劳务,对其他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则视而不见。他认为,中国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的。
9、2003年GDP增幅创8年新高、已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的广东省,已将今年GDP预期增长下调至9%,比上年锐减4.6个百分点。北京、浙江等多个省份考虑将计入环保等方面损失的“绿色GDP”纳入其经济统计体系。深圳也不再以GDP增长考核干部政绩,而更多地重视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等问题。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善如表示,调低GDP将有利于引导各方面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避免片面追求增长速度。
10、2004年2月,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干部,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指出,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仅考虑国内生产总值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一定要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待现有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防止任何片面化、绝对化。
1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有关人士在“两会”前夕向新华社记者透露,国家统计局与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正在加紧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用以衡量经济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中国将首先对能源、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实物量”的增减情况进行统计,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12、2003年,中国遭遇了严重的“非典”疫情,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暴露元遗。经济中出现的过热现象同样令人担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过渡扩张,导致能源、原材料供应频频告急;新一轮“圈地运动”使土地资源大量减少,对粮食安全也构成威胁。
13、2003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会议强调,发展要处理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不用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问答题 20.00分
国家统计局2004年1月20日公布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据,当年中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亿多美元,人均1090美元,这是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加速进入家庭,人们对于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2、2004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统计公报》显示,2003年中国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公报增加了有关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情况,与原来的“环境保护”部分组成“资源与环境”,单独作为第十二部分。在公布GDP数据的同时,把环境、资源、生态等变化情况单列出来;由此可看出我们为实现经济增长而在这些方面付出的代价。同时,适当增加了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如科技、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新发展情况等。李德水局长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为此,国家统计局统计指标做了相应的调整。
3、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现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别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经济增长。在这样一份骄人的成绩后面,与令人鼓舞的世界现代史上最成功的奇迹共生共存的还有上述这些画面,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被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边缘化人群正在遭受着刻骨铭心的痛。两年前,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等专家多次向社会发出警告:因经济发展为中心所引起的严重社会分化与社会排斥,因政治体制不能适应转型而导致的政府治理能力低下,这些均是催生不稳定的有机土壤。
4、2003年底“盘点”的结果表明,与物质财富增长相关的指标增长较快,而与人自身发展有关的“民生性”指标(如:就业、收入增长、消费)则增长很慢。一组“快变量”和一组“慢变量”的强烈反差,说明传统的发展仍在惯性运作,也说明政绩观问题并没有解决。但“五个统筹”的“指挥棒”已经影响到政府的执政理念与政绩考评。
5、数据显示,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7%。但如果扣除损失成本和生态赤字,即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后,这期间中国的“真实国民才富”仅为名义财富的78.2%。这意味着,过去15年中国的GDP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
6、“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并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如果不改变目前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中国将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来支持今后的发展”,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说,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7、中国人均资源不多,生态环境先天脆弱,中国20多年来盛行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
8、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院牛文元说,现在的GDP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它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计算在国民财富之中,并认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自由财富。在他看来,现在的GDP没有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的退化,并且只记录了看得见,要以价格化的劳务,对其他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则视而不见。他认为,中国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的。
9、2003年GDP增幅创8年新高、已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的广东省,已将今年GDP预期增长下调至9%,比上年锐减4.6个百分点。北京、浙江等多个省份考虑将计入环保等方面损失的“绿色GDP”纳入其经济统计体系。深圳也不再以GDP增长考核干部政绩,而更多地重视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等问题。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善如表示,调低GDP将有利于引导各方面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避免片面追求增长速度。
10、2004年2月,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干部,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指出,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仅考虑国内生产总值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一定要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待现有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防止任何片面化、绝对化。
1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有关人士在“两会”前夕向新华社记者透露,国家统计局与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正在加紧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用以衡量经济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中国将首先对能源、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实物量”的增减情况进行统计,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12、2003年,中国遭遇了严重的“非典”疫情,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暴露元遗。经济中出现的过热现象同样令人担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过渡扩张,导致能源、原材料供应频频告急;新一轮“圈地运动”使土地资源大量减少,对粮食安全也构成威胁。
13、2003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会议强调,发展要处理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请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3 问答题 50分
国家统计局2004年1月20日公布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据,当年中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亿多美元,人均1090美元,这是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加速进入家庭,人们对于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2、2004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统计公报》显示,2003年中国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公报增加了有关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情况,与原来的“环境保护”部分组成“资源与环境”,单独作为第十二部分。在公布GDP数据的同时,把环境、资源、生态等变化情况单列出来;由此可看出我们为实现经济增长而在这些方面付出的代价。同时,适当增加了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如科技、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新发展情况等。李德水局长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为此,国家统计局统计指标做了相应的调整。
3、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现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别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经济增长。在这样一份骄人的成绩后面,与令人鼓舞的世界现代史上最成功的奇迹共生共存的还有上述这些画面,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被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边缘化人群正在遭受着刻骨铭心的痛。两年前,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等专家多次向社会发出警告:因经济发展为中心所引起的严重社会分化与社会排斥,因政治体制不能适应转型而导致的政府治理能力低下,这些均是催生不稳定的有机土壤。
4、2003年底“盘点”的结果表明,与物质财富增长相关的指标增长较快,而与人自身发展有关的“民生性”指标(如:就业、收入增长、消费)则增长很慢。一组“快变量”和一组“慢变量”的强烈反差,说明传统的发展仍在惯性运作,也说明政绩观问题并没有解决。但“五个统筹”的“指挥棒”已经影响到政府的执政理念与政绩考评。
5、数据显示,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7%。但如果扣除损失成本和生态赤字,即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后,这期间中国的“真实国民才富”仅为名义财富的78.2%。这意味着,过去15年中国的GDP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
6、“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并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如果不改变目前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中国将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来支持今后的发展”,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说,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7、中国人均资源不多,生态环境先天脆弱,中国20多年来盛行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
8、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院牛文元说,现在的GDP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它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计算在国民财富之中,并认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自由财富。在他看来,现在的GDP没有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的退化,并且只记录了看得见,要以价格化的劳务,对其他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则视而不见。他认为,中国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的。
9、2003年GDP增幅创8年新高、已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的广东省,已将今年GDP预期增长下调至9%,比上年锐减4.6个百分点。北京、浙江等多个省份考虑将计入环保等方面损失的“绿色GDP”纳入其经济统计体系。深圳也不再以GDP增长考核干部政绩,而更多地重视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等问题。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善如表示,调低GDP将有利于引导各方面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避免片面追求增长速度。
10、2004年2月,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干部,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指出,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仅考虑国内生产总值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一定要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待现有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防止任何片面化、绝对化。
1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有关人士在“两会”前夕向新华社记者透露,国家统计局与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正在加紧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用以衡量经济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中国将首先对能源、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实物量”的增减情况进行统计,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12、2003年,中国遭遇了严重的“非典”疫情,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暴露元遗。经济中出现的过热现象同样令人担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过渡扩张,导致能源、原材料供应频频告急;新一轮“圈地运动”使土地资源大量减少,对粮食安全也构成威胁。
13、2003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会议强调,发展要处理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明力。
4 解析题 0.00分
给定材料
材料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度假方式上,开始追求一种闲适的节奏,或是在家陪陪家人,或在田园放松心灵,或做点无用的事儿,而这种观念也正是社会更加成熟自信,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A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一座以旅游立市的小型城市,2016年,经过调查研究系统提出了,“打造休闲生活旅游城市,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的构想,重点围绕本地旅游资源,加强规划建设,将现代化理念,与传统生活方式相结合,进一步打造“四季如春,休闲养生”的旅游生活城市,使游客和本地市民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各种便利,更可以过上一种健康闲适的幸福生活,这一构想的提出得到市民的支持。
在黄金周假期前两天, 传来了高速免费景点降价的消息,A市市民黄先生因担心人满为患临时取消了长途出游的安排。当换种度假方式时,他很快便开始享受这种新的节奏了。汪先生携妻儿开车来到郊区的一个水库,在青山绿水间垂钓。中午就地野餐,傍晚将这一天的收获带回家做成美味鱼汤。汪先生告诉记者说:尽管只调到七八条小鱼,但一家人在一起亲近感让我觉得幸福不过如此,这种生活正是我向往的。28岁的黄女士则是坐在黄金周期间选择宅在家里做卫生、看书、喝茶……她说:“刚工作的时候遇到假期不是在各家亲戚间奔波,就是在人山人海的景点抢镜头,不然就觉得虚度了。现在我宁愿做什么事儿都无需紧赶慢赶,享受悠闲的生活。最好的景致就是在自己的心里”。
材料2:
19世纪末的英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性格》中称中国人是漠视时间的民族,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转型,中国逐渐变成了世界上最忙碌的国家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从紧张的节奏中解脱出来,享受闲适。有学者表示,这种心里的变化轨迹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后工业时代的幸福导向型生活。随着这种观念的流行和它所催生产业经济,未来人们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选择。
某地以城市主干道为中心的部分城区被辟为了供市民体验的休闲生活街区。然而街区内外可谓冰火两重天。一方面,街区内骑自行车的人、步行的人、摆地摊儿的人,悠然自得;另一方面,在范围更广的周边路段,平常就不顺畅,再加上很多时候就是迫不得已的,有的是要加班,有的是趁休息去超市采购或带孩子短途旅游。开车出来就是为了图个快、图个方便。现在速度确实降下来了,人们的心里恐怕只有更多的焦躁,还何谈享受生活呢?这种矛盾值得人们深思。
事实上,想要让人们在某一种生活状态中得到享受。那首先得是人们的自主选择,而只有依靠整体性的社会发展,人们才有充分的选择权。法国于1998年首倡“无车日”,那时法国人均GDP就已经达到24000美元,每周工作时间更是少到让人羡慕的35小时。反观中国目前的情况,2014年人均GDP刚超过7000美元,相当多的劳动者为了体面的生活,连法定的带薪休假甚至双休都放弃了,此时就谈休闲生活,未免过于奢侈了。
倡导休闲生活,要以现实为基础,尊重公众的选择权。尤其要避免给公众“添堵”。倡导要发挥作用,靠的是公众的自觉响应。如果不顾现实情况,违背人们的自主意愿,倡导活动不仅无法落地生根,甚至会因为给公众“添堵”而招致反感。职能部门工作要做的更精细,考虑要更全面,让公众真正感受到好处、享受到便利,所倡导的休闲生活就会成为人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材料3:
当下社会,一切都和速度直接挂钩,飞机当天往返,火车夕发朝至,教育要趁早,就会要抢先,毕业就买房,爱情变速配。新世纪以来社会变革加快,利益结构调整,人们的经济地位被重新洗牌,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使很多人心浮气躁,这与转型期带来的阵痛密切相关。
以往,只要是名牌大学毕业,就不愁找不到称心的工作;现在,城市化进程的不平衡性导致大城市人口拥挤,选择“好”职业的难度加大,即便是名校硕士,博士,找到的工作也不一定合意。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基业市场占得先机,大学生纷纷成为“考证族”。王某是一名法律职业资格证。研究生还没毕业,为什么现在就急着参加司法考试?王某说,有了证,马上就能再律师事务所实习,就业时就能抢先一步。
在互联网时代,每天遇到海量信息,面对各种诱惑,深处不断的比较中,很多人担心被时代落下,害怕被别人超越。赵某是某IT公司软件工程师,最近刚跳槽到另一家规模更大的公司,大学毕业不到5年,他已经换了3份工作,“房价涨,收入低,晋级慢,在网上看到别的公司待遇更好,就想通过不断跳槽,寻找新机会。”赵某说。
大城市居不易,单是房价就已经透支了很多人大半辈子的财富。对我们年轻人而言,大学毕业后能前行多远,不仅仅是个人能力问题,如果没有父辈的外部支援,自己不又不使劲上位,很难在大城市站稳脚跟。
美国发明家富兰克林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一些白领虽然报酬较高,但白天夜里都紧张工作,生活很不规律。
某互联网公司的一位员工说:“连夜加班,刚开始你也许无法适应,……”其中媒体人,科技工作者,互联网企业员工中死于过度疲劳的比例最高。
不停加班,带来了一系列健康问题,频繁跳槽,朝三暮四对心理影响也不容小觑。……尤其是跨地区跳槽,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前景的不确定性会给人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很多方面不能跟发达国家比,确实需要加快发展,早日富强。……同时,个人也要积极调整心态,特别是年轻人初涉职场,要学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平衡点,留出空间去调整自身心态,审视事业的计划和目标,体会人生意义。
材料4:
中国车市在经历了迅猛扩张,成为世界最大单体市场的同时,也渐渐放慢了自己向前的步伐,如同中国经济一样,步入新常态阶段。从十二年前的白手起家,到如今已经赫然位居行业第一集团,D公司创造的速度奇迹在业界声名显赫。从最初的单一车型开始,到如今已经成功完成了主流市场区间的全产品布局;从最早只有一个工厂,到现在的四地八厂,从初识的单一合资品牌,到现在坐拥主流合资两大品牌;从零起步到600万保有客户,这一切只用了12年的时间,D公司就快速的完成了从小“小字辈”到“大体系”的转变。
然而,在中国车市进入“新常态”已经不可逆转的今天,D公司过去单纯的快速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了,对此,该公司周总表示:“车市的新常态只是意味着车市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速度下了一个台阶,并不意味着车市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在新常态下,快是一种质量,慢是一种智慧,未来的发展要从“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对企业体系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快”与“慢”的平衡,以更稳健,更具核心竞争力的姿态,去应对车市新常态。”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观念的成熟,中国车市进入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精细化、个性化时代,D公司顺应时代变化,通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营销管理和创新,继续保持迅捷的市场反应速度,高效的体系反应能力,迅速的消费响应能力。公司专门成立了数据营销部门,打造国内首个汽车品牌自建的线下线上一体化开放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段持续跟踪、收集、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趋势,根据所得结论及时制定和推进符合用户兴趣点的营销计划;同时,产品年轻化的节奏也保持着“快”的本色,不断推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高颜值产品。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企业高效的执行力,D公司在其内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全价值链体系竞争力,着力打造高效务实具有凝聚力的经营团队。整合企业及合作伙伴资源,充分挖掘,增强每个工作环节的协同效应,让所有部门为同一目标共同发力,实现体系竞争力的最大化。
如果说D公司过去的发展模式是“要素驱动”。那么如今全新体系竞争力的打造,就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品牌建设、产品营销、人才体系等每一个层面的发展。D公司坚持品牌向上战略,升级创新自主品牌,不断引进最新技术的国外品牌,以更具时代感、互联气质的品牌印象去赢取更多年轻用户的心。公司旗下的某品牌早已启动了以纯电动汽车为方向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未来将以“用户体验”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创新营销手段,逐步将先机转化为市场优势,全面推进该品牌的市场普及,形成新的市场增长点。人力体系的全面升级是确保体系竞争力向卓越跨越的最基础保障。对此。D公司启动了,被称为“企业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员工精心设计培训项目,努力打造核心关键人才团队,通过一揽子人才提升战略去挖掘年轻人才,充分发挥优秀年轻员工的创新活力,让新思想、新创意成为地公司下一阶段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材料5:
近年,B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超前教育、速成教育市场的快速生长,引起了B市政府的重视。市政府要求市教育部门组织人员开展相关调研工作,下面是此次调研所收集的部分材料:
(1)“B市儿童成长状况数据”的调查显示,3至6岁的孩子七成以上都参加过各种培训班,育儿支出占家庭平均收入的23%,近六成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投资放在首位。孩子们的周末时间有41%被各类培训班所占据,留给去广场、公园和游乐场的时间仅有9%。对比26.3%的全国平均数据,B市孩子们的周末时间被培训班占据的比例偏高。
一到周末,不少学龄前儿童的时间就被各种早教班、才艺班、素质拓展班等各种培训班填满。幼儿园孩子的学习压力堪比小学生,学前教育成了“超前教育”。新任妈妈李某将全部心思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1岁开始学认字,3岁开始学外语,还有钢琴、围棋、绘画、游泳。尚未上学,孩子就每天在和时间赛跑,参加各类培训班。
(3)针对B市中小学超前教育的调查发现,65%左右的学生参加过超前教育,40%社会调查的老师表明班中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学生占大多数。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约88%选择校外补习接受超前教育,仅有少数由父母辅导。调查者发现,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中大多认为超前教育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习负担。还有的学生不仅没学到有用的知识,甚至因为听不懂而对课程产生了抗拒心理。调查数据还表明,超前学习影响了校内听课效率48%的学生因为已经提前学习过一遍而偶尔在课堂上开小差,11%会因此开小差,4%的学生甚至表示自己因此从来不听讲。
材料6:
致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
您好!
您的孩子考试结束,顺利离校返家,寒假生活已然开启。学业成绩将由班主任随后(发放)寄出,敬请查收。
如果我们用庄子“无用方为大用”的观点来谈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或许会被当下的社会斥为无稽之谈,因为实用主义哲学早已深入人心。成绩至上、目标第一的教育论或已洗去了许多人头脑中养孩子的乐趣,现在一些父母总是在盼望孩子快点长大,快一点达成父母心中的期盼。
法国自然主义哲学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当我们环视周围,不正是看到一群因为速度、高效所教育的伪成熟的孩子么?三岁学舞蹈,四岁学钢琴,五岁学绘画,六岁背唐诗,学习是孩子们生活的唯一,丢失了童年的乐趣、少年的轻狂、青春的热情。为了成绩、名次,为了全能的素质而拼尽全力。我们学校从未否定学业和成绩的作用,还强调不断唤醒孩子的自律、自觉、自省,激发他们潜藏的能力、志趣、爱好,用“无用”的阅读、思考、交流来充实生命的厚度,拓展生命的宽度。当他们走出学校以后,不会因为生活的艰辛而失去创造的灵感,不会因为大学的自由而变得松散怠惰,也不会因为前途的迷茫而失去心中的信念。
父母养育孩子,不正是在等待、守护一朵花的盛开么?不管他们是迎春而笑、凌寒而开或是含苞待放,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慢慢的呵护、静静的等待。那么,我们是否也该像审视自己的生活一样去审视对孩子的教育呢?我们是否会在深沉的思索中看到生活中的无用种种,却是孩子以后人生中宝贵的点点滴滴呢?
祝您的孩子在静好的岁月中,自在生长!

第一题
根据给定材料2,概括当前社会上求快风气产生的原因。
(全面、准确、简明、有条理。)

第二题
总结D公司的成功,对于企业适应新常态,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紧扣资料,内容具体,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第三题
为推进休闲生活,旅游城市建设,A市政府将召开市民代表,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市长将在会上作开篇讲话,请你结合材料1-2,为市长草拟一份会议讲话提纲。
(切合主题,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不超过300字。)

第四题
材料6多次出现“无用”一词,请参考给定资料,结合你对无用一词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自选角度,立意明确;二: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三: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四:字数1000-1200字 。)
5 解析题 15.00分
1.2006年,时任德国驻华大使史坦泽到同济大学作报告。有学生提问:“今天您用德语作报告,在座的同学大多能听懂。如果中国的大使在德国用汉语作报告,有多少德国人能听懂? ”史坦泽回答:“因为我们有歌德学院!我们一直在努力,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请问你们国家为此做了什么? ”
歌德学院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已有60多年的历史,它的工作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和开展国际文化合作。通过介绍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情况,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歌德学院目前巳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分支机构144家,其中国外分支机构128家。除歌德学院外,西方很多国家都有推广自己国家文化的机构。英国1934年成立了英国文化委员会,是英国负责教育和文化关系的国际组织,致力于在全球推广英国文化。目前全球已有该机构的230家分支机构和109家教学中心。法国1883年就已创 设法语联盟,它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组织,旨在传播法语及法国文化,所有的法国总统都自动成为其名誉主席。法语联盟以其各级法语课程的高质量闻名于世,目前全球有1100多家机构,分布于130个国家和地区。
2.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如今,387所孔子学院和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这已然超过歌德学院60年来的建院总数。仅2011年,就开设各种层次汉语课程2.4万班次、注册学员达50万人,逾700万人参加上万场次文化交流活动……这项浩大工程的具体承办者就是1987年成立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严格遵循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而非中方单独行为。
年轻的孔子学院与古老的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及法语联盟相比仍有差距。歌德学院中国总院前院长阿克曼说,歌德学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一开始就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现有专职人员3000人。据了解,英国文化委员会有专职人员7000多人;法语联盟有专职人员2万人。 孔子学院呢?每一年,孔子学院总部都要外派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非专职人员近万人,至今仍在“抓壮丁”。25岁的北京志愿者小王,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孔子课堂教汉语,她说:“孩子们很喜欢中国老师!近年来因为报名入学的匈籍学生越来越多,教课压力越来越大。公派教师和志愿者都不是专职人员,缺乏稳定性、连续性,不利于孩子们学汉语。”由孔子学院派到海外教学的志愿者们,现在有几千人的队伍。尽管在异乡孤独,尽管教学任务繁重,但是他们依然怀揣着梦想。在菲律宾的志愿者刘先生感慨:“对于当今的中国,许多外国人的认识远远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有的仅知道故宫、长城等传统符号。我们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为他们解读着水立方、高速铁路等新的符号。”在印度尼西亚的志愿者杨先生的话更是道出了广大志愿者的心声:“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因这梦想,我们学会了友好交流、理性处世,把悠久而有魅力的中国文化播撒在一个个学堂。”
3.2010年,汉诺威孔子学院联合其他9所德国孔子学院,组织100多名德国中学生到中国参加夏令营。临行前,一名德国老师召集学生开会,禁止同学单独进入中国家庭。问他为什么这么要求,回答说“害怕”;问他怕什么,回答说“不知道”。因不了解而误读、担忧,正是中西方交流中无法回避的现实。对很多德国民众来说,中国越来越令人感兴趣,但形象却一直“模糊,不可捉摸”。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了解甚至一些片面的印象,是孔子学院建立时面临的最初挑战。
连续四届的德国中学生赴华夏令营,已有400余名德国中学生来华和中国普通民众面对面交流。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说,很多学生回来都有同感:去中国前,本以为中国到处都是问题,但后来发现,虽然中国并不完美,却也并非想象的那样糟糕。
“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300多年前,德国先哲莱布尼茨对中西文明这样期待。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形象从遥远的神秘到零距离的亲切,中国认知从经济发展到文化认可,孔子学院为不同肤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互鉴、合作的新平台。每年12月,全球各地孔子学院的合作大学校长和中外方院长都要齐聚北京,交流研讨,带来不同国度的文化视角。孔子学院总干事自豪地说,孔子学院就是一张搬到国外的“中国圆桌”,可让各方发表不同意见。孔子学院让中外文化“对冲”、“摩擦起电”,让习惯直线思维的外国人对螺旋式思维的中国人多了一份理解,越研究越感觉中国“挺文化、挺哲学”。
4.歌德学院像德国的大部分文化机构一样,从政府得到资助。德国联邦政府每年投入80亿欧元用于文化事业,占据全部文化投入的90%以上,而来自企业的资助只有5.5亿欧元。“在美国这个数字是反过来的,10%的经费来源于国家,90%来源于市场。所以,美国人会说,实际上德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歌德学院慕尼黑总部科学与历史事件部的负责人图格斯说道。他认为,文化的根基来源于文化在一个国家的合法地位,而文化的合法地位来源于“独立、远离政府、自由”这三个要素。有了这样的保证,国家为文化“埋单”的模式反而在经济危机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果大部分经费是由私人出的,像美国那样,文化会成为经济的牺牲品。比如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文化就会惨遭损失,进入寒冬。我们特别高兴的是,我们的经费是安全的。”图格斯说。
在德国,虽然国家投人经费很多,但是专款专用,不入市场,经费管理非常严密。联邦、州、地方都有文化委员会,委员会由各个党派的人士组成,他们会决定哪个文化机构得到多少钱。花出去的钱要做报告,经过检查和审计看其是不是在合理使用。联邦政府还有一个专门的检査资金使用的审计机构。虽然这带来了很多繁琐的工作,每月、每季度、半年乃至全年,每一个单据都要审查,对任何一笔经费的使用都要报告,对每个项目也要进行审计,但是资金非常安全,使用也很到位。
绝大部分的国家都像德国一样,设有专门统管文化事业的政府部门。但是,美国这样一个政府职能完善的国家,却单单没有所谓的文化部。这在美国看来,自有其一套贯彻到底的逻辑:他们声明之所以不设文化管理部门,甚至不制定文化政策,就是为了保护言论自由和产业自由。美国对文化产业采取的是多方投资和多种经营的方式。在文化市场的刺激下,美国的文化产品占据了国际文化贸易市场42.6%的份额,而中国仅占1.5%。美国文化商品可谓是四处泛滥,好莱坞的大制作电影、福克斯的电视新闻、MTV频道的流行音乐、《时代》杂志封面、ESPN的体育直播、广告形象和包装形式、牛仔裤风格……这些都被打上了“美国制造”的商标。而且,这种文化商品的传播又跨越了地域时空的限制,在地球卫星的覆盖之下,五大洲的每个角落美国文化都能达及。美国的电影产量仅占全球的6%,而市场占有率却高达80%。美国非常擅长在电影中输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功夫熊猫》中富有中国元素的“熊猫”、“功夫”,一经好莱坞文化商人改造,在创造出巨额利润的同时,也悄悄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输送出去。相比之下,国内某些电影惨遭诟病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其一味迎合国外市场,有贬低甚至丑化中国形象的嫌疑,中国电影所传达的内容与当代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精神面貌不甚符合。
5.深圳曾经被叫做“文化沙漠”,但近年来深圳的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深圳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31.3亿元,占全市GDP的6.5%。在全国,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广泛受到欢迎。2005年9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作为国内首个开设传统国学教育的学院,这些年的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弟子规》等书也开始作为许多幼儿园的必读教材及中小学课外阅读的优秀读本。这种变化折射出了国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更新。某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评论道:“只有从国内基础文化建设开始,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从根本上获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才能使本国文化声音不湮没、文化精神不迷失。 走出去’的文化离不开它的根源,缺乏肥沃土壤和优良生长环境的文化,即使能‘走出去’,也一定‘走不远’。只有注重‘修内功’,从长远的、战略上的意义出发,从本国文化建设的自我完善做起,文化才有可能健康地‘走出去’,并且走得更远、更好。”
6.有人用水来比喻文化,“文化似水,水成于无形,隐于其中,却凝结一切;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又难阻挡”。文化的交流是人类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交流具有其他交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大国普遍重视利用文化手段来展示本国文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提升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置身于国际文化交流之中,是责任,也是使命。
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和交流工具,架起了文明间对话的桥梁;文化作为民族智慧和心理特征的精神反映,促进了国家间相互的了解。孔子学院蕴涵着“语言”和“文化”两大特性,使它不仅成为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的重要品牌,更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开展民间外交的友好平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和特色文化,举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在树立中国良好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是21世纪的文化“新丝绸之路”。但这条路并不好走,既有国家投入不够的问题,也有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还有不少人认为,目前国内教育发展也不均衡,国家应该在国内教育上投人更多。国外的经验表明,语言和文化的推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要等国内的教育发展平衡了,再去推动自己国家的文化交流,恐怕为时已晚。
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较多考虑的是“要让外国人看到我们”,较少考虑国外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更没有琢磨外国人想看什么,喜欢看什么,能看懂什么。对中国学生来说,“愚公移山”、“孔融让梨”是传统的美德,可是把这些故事讲给别的国家的学生去听,却不一定能接受。孔子学院的汉语教材究竟是应当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呢,还是要考虑与当地传统文化的不同?有人提出要实现教材的本土化。但也有人认为,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和德国歌德学院在编写教材时只根据本国情况进行编写,目的就是让外国人去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文化。到底是应该实现教材本土化,还是应该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孔子学院仍在摸索中。
由于一些历史问题的影响,汉语的推广在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仍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虽然A国和B国近年来均出现汉语热,各院校和语言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课,但孔子学院至今仍未能在中国的这两个邻国建立。可以说,孔子学院的发展同周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复杂性相关。有些国家在签证发放上对中国人管理较严,使中国志愿者教师人境的手续复杂。中国驻A国使馆教育处负责人黄先生表示,A国针对来该国的汉语教师有较为严苛的签证政策,使得几年来仅有几名中国派来的中文教师能够短期执教。中方已经多次呼吁A国能够尽快改善有关中国派遣汉语教师的相关政策,尤其是签证政策,以促进人员往来与交流。
中国一直在努力改变这些国家对于孔子学院的认识,正如日本北陆大学理事长、孔子学院理事长北元喜朗评价的那样:“非零和、非排他、非竞争、非暴力,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互惠双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也是首个发展中国家利用有限的资金推广本国语言文化的先驱性实践。”孔子学院并没有文化扩张抑或是文化占领的野心,它是一颗和平、友善的种子,在世界扎根、开花、结果,影响的是世界文化生态。孔子学院信奉的是,只要沟通和交流,不同文明之间都会有启发。
7.孔子学院在海外受到极大欢迎的同时,国内关于孔子学院的讨论也开始更加热烈。以下是两个网友关于孔子学院的一些评论。
网友A:孔子学院大部分都来自于政府的投入。据国家汉办《关于2009年孔子学院总部工作计划的汇报》显示,2008年中央财政给孔子学院的投入是5亿多元。而国内的教育投入呢?中国的农村中小学的人均教育经费,每年300元都难以保证,外来务工子女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而流离失所,读书越来越难。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反差。难道不应该把有限的银子用到解决中国国内儿童失学等问题上吗?
网友B:我们知道,孔子学院受到了国外热烈的欢迎,甚至掀起一股“汉语热”,这也确实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了出去。可是,国内似乎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那么重视。对于孔子的“仁说”,有多少青年朋友信奉?中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没有国外的“洋节”受欢迎。为什么不在国内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呢?
“给定资料6”中提到“有人用水来比喻文化,‘文化似水,水成于无形,隐于其中,却凝结 一切;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又难阻挡’。”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