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面试 - 高中政治

考试试题

[问答题]高中思想政治《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让两位学生上到讲台,互相用教师的手机给对方拍照,然后教师把刚拍的照片传到电脑里面,借用多媒体呈现两位学生的照片。学生们在极浓的兴趣下观看完照片以后,教师提问,是先有现实中的同学还是先有我们在看到照片而获得的关于两个同学的认识? 结合上一节课的知识——物质决定意识,学生的回答是很明确的:“先有现实中的同学”。 教师继续激趣设问:“若是把两个同学换成是手机,那到底是先有手机,还是先有人们关于手机的设计理念?”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学生花两分钟快速地再次阅读课本以后,学生以前后桌四人为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时间三分钟。 时间到,同学踊跃回答。 教师总结到:自然界本来没有手机,它是人所创造的。大自然在刹那间可以演化出一个大陆,也可以在刹那间毁灭一座山峰。但不论再过多久,自然界也不可能演化出一部手机。人能制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意识具有极大的能动作用。 教师让学生抬头继续追问:意识能够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这是否说明意识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呢? 学生回答,不是,意识不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教师总结并提问:人们即使是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也只是对原有的自然物的改造,比如手机,创造电脑的原材料都是物质的东西。从这里可以看出,意识并非直接变为现实,那么意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学生思考。 (1)意识借助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教师待学生思考发言后总结到:意识发挥作用应该是间接的,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使自然物发生改变,即改变了物质的具体形态。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在幻灯片之中出示马克思所说的——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动物没有自觉的意识,不懂得自己活动的意义,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所以,它们既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蜜蜂只能依靠自己的本能采集花粉,酿成蜂蜜。如果这个地区、这个季节没有花了,它就毫无办法,只好远走高飞,或者活活饿死。而人类却能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把自然界改造合乎自己的需要。 (2)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过渡:教师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精神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体会。”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出各种体会。教师总结到:精神即是一种意识。意识来自于客观事物,没有客观事物就没有意识。人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进行实践,但并不是所有的意识指导下的实践都能取得成功,所以精神不是万能的。没有意识指导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没有正确的意识指导的实践,也不会取得成功。因此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 2.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士兵不同的精神面貌对比视频,让学生带着“同样作为中国军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的问题观看。 学生观看以后举手发言,学生的答案比较模糊,教师不急着总结,而是在幻灯片上呈现案例:法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个班里选了学习最差的10名学生,用仪器给学生检查后对他们的班主任说,经实验证明这几个学生是班里最聪明的学生,他们都会是未来的科学家,只是你们自己不知道罢了。过了两个月,当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时,发现这10名学生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看了案例以后,现在的答案指向性更明确,更清晰。“罗森塔尔效应”所反映出的强烈的激励作用表明:人的意识能动性能够对一个人的生理活动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使人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积极的进取精神,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效果。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总结: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幻灯片:有这样一则历史故事:武则天曾下令一夜之间百花必须同时开放,结果,诸花都遵命地开了,唯独牡丹不开,武则天大怒,把牡丹贬到洛阳,牡丹到了洛阳却开得很盛。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武则天让“百花遵命”的命令简直荒唐可笑,因为它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规律。在唐朝那个年代,要让不同季节的花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开放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今天,让“百花遵命”却为何变成了现实? 学生观看图片后,以前后四人为学习小组开始展开两分钟的讨论,讨论完毕,学生举手发言。 由于此知识点难度系数比较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各种植物开花是有规律的,这主要取决于温度、水分、日照时间长短等条件,如梅花喜寒、桃花喜温、荷花喜热、菊花耐霜,人们认识和掌握了植物生长的带规律性的东西,就可以为它们创造各自生长环境条件,提前或推迟它们的开花期。栽培学发展到今天,人们能使各种不同季节的花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开放了。所以,若是要使意识能够正确的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所必备的条件是什么啊?” 此时,学生结合上一节课的知识与教师的引导回答:“需要尊重客观规律。” 教师总结:要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关键的是要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去办事。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动物没有自觉的意识,不懂得自己活动的意义,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所以,它们既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作业:搜集正确的意识催人向上,使人奋进的资料,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意识借助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2)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要介绍你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教学方法及其使用。 2.请你谈一谈“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解。
[问答题]高中思想政治《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通过PPT展示某些中学生花费“巨资”追求穿着标新立异、“非主流”以及染发烫发等的图片。 学生观看完图片展示后进行思考:通过观看这些“新颖”的图片,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与体验?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部分同学还是接受不了这种过度追求标新立异的穿着打扮,这仅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过分追求标新立异还体现在生活中的去多方面,这种行为不仅不能带给我们视觉上的美感,导致这些同学过分关注穿着打扮,分散注意力,还会引发不合理的消费。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去简单的了解一下求异心理的表现以及引发的消费。现在开始我们今天的课程《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什么是求异心理 根据之前展示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求异心理?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求异心理,简单地说,就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创新思变。它本身没有错误。 2.求异心理的利弊 过度:在了解了求异心理的内涵之后,请同学们思考:求异心理是好是坏?我们应不应该提倡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利有弊:(1)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对消费者来说,可以展示个性风采,也可以愉悦自己;对生产经营者来说,可以推动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求异,创新是生产发展的原动力。目前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本目的就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我们不应反对求异心理,而应保持求异思变的心理。(2)但它的弊表现在,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展示个性,不但要考虑社会认可,还要考虑代价。 3.求异消费要把握“度” 结合之前的学习,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针对求异心理的弊端,我们应该怎样合理的把握好求异心理引发的社会质疑和消费代价?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找代表回答,教师总结:针对求异心理会导致的弊端,我们应该积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针对求异心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其积极意义,应该提倡适当的追求“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必须合理掌控好求异心理的“度”,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课程结束之前,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我们学习过的知识回答一个问题: 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认识正确的是( )。 A.可以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 B.不必考虑社会的认可 C.提倡过分标新立异 D.没有任何道德代价 【答案】A。解析:该题考查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利于展示个性,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促进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故A观点符合题意,B观点错误,标新立异必须考虑社会认可,C观点错误,标新立异不能过分,必须考虑社会的认可,D观点错误,错在任何二字,故答案应选A。 教师总结:对于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了解下面几个内容:有利:展示个性,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促进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有弊:代价大,社会不认可。对待它态度: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本题难度一般。 环节四:小结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的相关的重要知识。课下请同学们完成3条关于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过分追求求异心理而引发不合理消费的表现,以加深自己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板书设计】 1.谈一谈求异心理的利弊? 2.说一说本节课你这样导入新课的原则是什么?
[问答题]高中思想政治《兼顾效率与公平》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三个和尚》的音乐片段。 思考:音乐中这个故事情节简单,短小精悍,但却十分有名,流传至今。故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哪位同学发现了? 学生回答:“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教师总结:下面我们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一奇怪的现象。从一开始的一个和尚到两个和尚再到三个和尚,人力的投入一直在增加,但产出却越来越少。换句话说,是什么在降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效率的含义 过渡:同学们,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解释过效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货畅其流。”当然,这只是对效率的一种形容,还算不上定义。那么,什么是效率?什么是“讲效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到答案)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讲效率”也就是提高效率,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以最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果。那么如何提高效率呢?让我们回到《三个和尚》的故事当中,思考两个问题: (1)为什么和尚多了反倒没水喝了? (2)如果让你来做长老,改变这一状况,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大家挑水的积极性呢?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看来,“三个和尚没水喝”并不是规律。如果能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分配方式,把劳动报酬与贡献的多少挂钩,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效率是可以提高的。三个和尚不仅不会没水喝,而且会有水喝不完。当然,如果分配方式不合理,不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就如计划经济时代的“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不干,少干)。可见,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效率和公平是有密切关系的。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过渡:在经济学领域有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蛋糕做大,并且把蛋糕分配合理。其实这就涉及到分配领域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下面大家来看多媒体展示的“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图片,同学们思考一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把蛋糕做大,体现了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蛋糕分什么”?所以说,如果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对公平的追求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把蛋糕分好,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蛋糕分好了大家都高兴,才会更积极的去做蛋糕”。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过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那么,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呢?(同学们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找到答案) 学生总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师生互动: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环节四:小结和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效率的含义已经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同学们要重点掌握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课下请同学们做一项小调查:调查自己家里近几年的收入情况的变化,并探究这些变化相联系的国家政策,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讨论。 【板书设计】 1.谈一谈如何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2.说说如何备好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