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20.00分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个体单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家庭数目急剧增加,家庭规模日趋缩小,离婚率普遍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家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需要国际社会更多关注。
1989年12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主题为“家庭:变化世界中的动力与责任”。联合国有关机构确定以屋顶盖心的图案作为“国际家庭年”的标志,昭示人们用生命和爱心去建立温暖的家庭。
1993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宣布,从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目的是提高各国政府、决策者和公众对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这一社会基本单元的健康发展。
2014年5月15日是第21个国际家庭日。联合国将今年国际家庭日的主题确定为“家庭事关发展目标的实现;国际家庭年20周年”。中国纪念活动的主题是“人人健康,家家幸福”。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4年国际家庭日致辞中指出,家庭为成员提供经济和情感依托,将成员培养成有生产能力和爱心并致力于公益的公民。不论何种形式的家庭,只要关系稳固、运作良好,都有助于减少贫穷,增进母亲健康,促进性别平等,维护人权。
2.外媒称,老舍名著《四世同堂》描写了当时的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庞大、多代、团结。但在现代中国,这个形象正迅速成为古董。
2014年5月1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首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对中国家庭60多年来变迁的特点和趋势作出系统分析。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5月20日报道,《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是官方首次公开发布的中国家庭结构研究报告,其中描绘的画面可能会让一些中国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感到担忧。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每个家庭户有5.3人以上。但报告显示,这个数字到1990年缩减到3.96人,到2012年缩减到3.02人。自2000年以来,出生率下降不再是家庭规模缩小的主要推动力,人口流动和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起着更大作用。近年来,由夫妇二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比重大幅提高,占全国家庭的比例提高了2倍。这主要是由于中老年夫妇不与他们的成年子女同住,以及更多的年轻夫妇选择推迟生育甚至不生育等原因。
现在,中国1.6亿个家庭户即全国总数的40%只有一两个人。报告称,在2000年到2010年城镇化突飞猛进的十年间,单亲家庭户数量增加了一倍,由两个人组成的家庭增加了68%。单人家庭数量增长主要是由于30岁以上大龄未婚人口增长、离婚率提高和丧偶独居老人数增长。2010年30岁以上未婚人口中有43.2%是独居,这个比例在城市中为45.4%。大龄未婚独居家庭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自我实现需求的发展以及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一些人不得不推迟结婚年龄;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人没有找到结婚对象;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生活方式、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变化,主动选择了单身生活。此外,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中有四成以上是单人家庭为主。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共有家庭4.3亿户左右。目前,中国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已超过880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的比重超过20%。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3年全国失能老年人数达3750万,预计2015年失能老年人数将超过4000万。报道称,几千年来,中国老年人与子女和孙辈同住,但这个习俗也迅速改变,因为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去追寻教育或就业机会。报告称,中国90%的老年人住在家里而不是养老院。但他们的子女和孙辈往往选择与他们分开住,或无法与他们同住。农村地区的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数以百万计的青壮年劳动力进了工厂和建筑工地,而农村社会保障和医疗资源相对较稀缺,致使许多老年人独自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报告援引另一份研究结果称,2013年,中国有3750万老年人的生活不能自理,约四分之一的老年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根据卫计委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中国80%的家庭户表示,他们为赡养老年亲属感到发愁。
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和高龄老年人数量的增长,尤其是当老年人丧偶或失能之后,对家庭照料的需求迅速增长;紧张的工作节奏使青年父母无暇照顾幼子。于是,本来各自独立的两个家庭合二为一,住在一个屋檐下。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直系家庭在家庭类型排序上长期处于第二位。直系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在200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21%左右,几乎没有变化。但是,2000年之后,这种稳定局面开始被打破。2010年直系家庭总数为9240万户,比2000年增加了25%,占全部家庭户的比例从21%提高到23%。未来一个时期,直系家庭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出现更为显著的增长。
此外,从研究结果来看,一对夫妻加上孩子的核心家庭数量锐减,而丁克家庭的数量上升,但报告没有给出具体数字。
3.家庭幸福是衡量国民幸福的重要指标,家庭需求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为了解中国家庭发展状况,家庭成员的情绪和需求取向,2011年6月—11月,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人民网、新浪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人口网和中国生殖健康网进行首次“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网络调查”。
调查显示,影响家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按相对作用大小依次排列为:身心健康、与父母的关系、与邻居的关系和家庭经济状况。
身心健康的人幸福感高。按身体健康状况自评分不同选项,有49.8%的受访者选择“健康状况良好”;按“过去一周心理状态”的不同选项,受访者选择“非常开心”“比较开心”和“一般”的为89.3%,选择“不太开心”和“很不开心”的占10.7%。调查同时显示,身心健康与受访者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呈同向上升趋势,身心健康状况越好,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越高。
中等收入者的幸福感高。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中等收入者对幸福感的自评分最高,平均7.5分;其次是高收入者,平均7.1分;低收入者平均6.3分。高收入人群的幸福感低于中等收入人群,表明幸福感并非随收入增加而升高,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收入继续增加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趋于弱化,追求更高收入意味着要承受更大压力和挑战。
从与父母的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父母关系“很和谐”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9分;“比较和谐”的平均7.3分;“关系一般”的平均5.4分;“不和谐”和“很不和谐”的平均4.5分。与父母关系“很和谐”和“比较和谐”的占受访者总数的85.1%。
从与子女的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子女关系“非常好”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5分;“比较好”的平均7.1分;“关系一般”和“不好”的平均5.2分。受访者的幸福感和与子女交流的时间有高度关联性。每天和孩子交流时间超过2小时的,幸福感平均7.6分;交流时间1—2小时的,平均7.1分;交流时间半小时的,平均6.6分;几乎没有交流的,平均5.8分。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在部分城市开展的《青少年健康人格状况调查》表明,有超过60%的初中生与父母吵过架;有75%的高中生与父母交流有障碍。
从与邻居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邻居相处“非常融洽”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8分;“比较融洽”的,平均7.4分;“很少来往”的,平均6.3分;“从不来往”的,平均5.8分。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您的家庭需要哪些帮助”的回答,按需求量大小依次为: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咨询,占受访者总数的52.2%;婚姻与家庭关系指导,占43.4%;婴幼儿托管服务,占28.3%;文化生活,占25.8%;住房问题,占25.1%;老人的赡养和护理,占23.5%;社区医疗,占20.4%;心理咨询,占18.3%;就业问题,占17.8%;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占7.7%;其他,占7.5%。从认为不幸福的受访者主观感受分析,急需获得的前三项帮助是:如何缓解婆媳翁婿关系、如何改善夫妻沟通、如何缓解工作压力。
调查表明,受访者的家庭需求呈现出由基本生存和物质的需要,向归属感、安全感、心理健康等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转变的趋势。渴望拥有健康的身心,与父母、配偶、子女和邻居建立融洽关系,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成为我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过程中,众多家庭成员的主要诉求。
4.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于国际家庭日发布的《中国家庭幸福发展二期研究报告》印证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论城市还是农村,排在前列的家庭幸福因素均为“夫妻和睦”“家人身体健康”“儿女懂事”“长辈通情达理”“生活有保障”以及“家人团聚的时间多”。此课题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于2014年2月至3月开展。课题组在全国东中西部随机抽取了10个城市,共访问了10299个家庭的29882名成员。
调查显示,在19个备选项里,近五成家庭把“夫妻和睦”选作影响家庭幸福的第一位因素,另有近二成家庭把“夫妻和睦”列在第二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发展学院Z院长指出,在我国现阶段,家庭关系软环境成为影响家庭幸福的最重要因素。在众多家庭关系中,最受重视的是夫妻关系,其次是与子女的关系。被调查家庭对“夫妻和睦”的重视程度是其他各选项无法匹敌的。
在排名前五的家庭幸福感影响因素中,“家人身体健康”是占比最高的一项。家人健康不仅是自古以来国人最平凡、最持久的夙愿,也是当今家庭幸福的刚性需求。
调查显示,在我国4亿多家庭中,家庭主要成员里有残疾人、家族遗传病或重大疾病患者的占3.8%,这些家庭的幸福感低于一般家庭。
Z院长说,在快节奏、高风险、大压力的现代社会,健康越来越重要、越来越难得。“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等现实问题,也使得“家人身体健康”成为家庭生活较为富足、有所保障的重要条件。
调查中涉及家庭生活经济方面的选项,包括“有房”“有车”“收入高”“生活有保障”“家里有权势”等。其中,“生活有保障”被选入前五位重要因素的比例最高。有12.9%的家庭将“生活有保障”列为第五,有10.7%的家庭将其列为第四,9.6%的家庭列为第三。
Z院长说,家庭日常生活稳定有保障的确对家庭幸福有较大影响,但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并非影响家庭幸福的首要因素。家庭幸福还需要富足的精神生活、和谐的家庭关系等。
在19个备选项里,“孩子有出息”“有知心朋友”“邻里关系好”“有房有车”“人脉广泛”等因素均未挤入前三选项,而“家人团聚时间多”却跻身第五位因素,获得10.6%的支持率。
Z院长说,现代社会“人在他乡”成为常态。能有更多机会同家人共享其乐融融、温暖朴素的家庭氛围,已成为不能忽视的家庭幸福诉求。尤其是流动人口家庭分离问题亟待解决,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化、市民化迫在眉睫。
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时代,养老保障成为城乡共同困扰。调查显示,无论城乡,对养老问题感到担忧的家庭占80%以上。其中,农村家庭高达81.25%。超过四分之一的家庭对养老保障不满意。
Z院长说,老有所养是家庭幸福的基本条件。必须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制,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扩大养老保障举措覆盖范围,强化养老服务体系支撑能力。
5.“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我们分析成功人士的经验之道——自立、拼搏、刻苦、仁义、助人、涵养等,常常可以从他们的家庭环境中寻求到基本来源、基本点。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在一个具体的家庭里成长和成熟,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凡事要有“风”和“规”,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正确的良好的风气和规矩,如果长幼无序,吊儿郎当,任意随便,既不守国法,又不重道德,甚至人际关系很紧张,怄气打架,家庭暴力,不一而足,那么,也就谈不上家庭关系的和谐与正常维持。
家风,又指门风,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诗词写道:“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而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曾经这样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给人生第一课,树立好家风,代代都受益。
央视新春走基层特别节目“家风是什么”在马年春节期间引发热议,带给我们一些人生的思考。以下为节目中采访对象的观点摘录:
成都火锅店顾客:我们家有一个传统,这一碗饭,吃着只要剩一粒米,不行,这是不可以的。
面摊老板:朴实一点,厚道一点,做人要实在一些,天上不会掉馅饼砸到我头上的。
南京旅客:我奶奶是精神病患者,有时候发病,还拽我妈头发什么的。但是我妈对我奶奶从来都没有放弃。现在我奶奶精神病好了。脑袋里对家认识很深刻的人,你才能走得远,能走得远才能干出大事儿,这是我妈对我的教导。
重庆老大爷:不准喝酒,不准回家太晚,不准在外头熬夜,还有一个不能欺负妻子,不能打小孩,我们每一天都在记录,开支用了多少,有一个本本都记了很厚了。“火巴耳朵”,重庆男人都是“火巴耳朵”,就是说不能在外头乱来,工资卡全部交给老婆,我们就是,这种也是家规噻。
“富二代”创业青年:从小就听他们的故事,现在也懂得一个道理,总结起来,可能家风也就这么几个字——不啃老,不坑爹。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家风是什么”这个节目采访了很多年轻人,他们讲,爸爸说不能坑人、不能骗人,宁愿自己吃一点亏,说明传统文化的根还在百姓心里。关键是怎么把传统文化在人们血液里的正能量发挥出来,由家庭带到社会,由社会变成一个美好的东西再回到家庭。
台湾企业家黄梅邨:家里人都很喜欢穿马褂,女士都爱穿旗袍,这是我们传统的服装。父亲崇信儒家思想,正式场合往往被要求穿正装,这样的穿着在任何一个国度里都被接受为正装。父母常说一句话,我们不做我们不要孩子做的事。家风是无形的。
开国元勋任弼时次女任远征:我1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10岁时第一次见他。我跟着一个姓陈的叔叔到仓库里去,看到了一个本,觉得真漂亮,那叔叔看我喜欢就送给我了。我爸让我立刻送了回去。回来之后,父亲教育我说,你不能特殊,不能因为你爸是谁你就特殊。这句话我记一辈子,后来我也就没特殊过。
作家莫言:过去给儿子找媳妇,给女儿找婆家的时候,都会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家风,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我想,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俭、节约、好学、上进……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是在与时俱进,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不多,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说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6.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明代曾经有《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东西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朱子家训》还涉及了家与国的关系:“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今天的时代当然远非明代所能够比拟,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的许多“老规矩”也必然地被历史所淘汰了,比如“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都应当被抛弃了,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不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去认真借鉴“好东西”。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发展,许多新东西出来了,比如“官二代”“富二代”,近年又出来“拆二代”。从家庭关系这个视角看问题,所谓“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相当程度上都不是年轻人自己人生努力的结果,而是对祖宗、父母的“天然继承”。正因为“财富和幸福来得太过容易”,这些年轻人最容易堕入骄奢淫逸,无所作为,他们中的一部分,也最容易失去道德荣誉感和奋斗精神,如果加上有的家庭的“家风”“家规”本来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的年轻人们就很可能成为类似旧时代的“纨绔子弟”和“恶少”类人物。
家庭连着地方、社会和国家,所谓“家门不幸出孽子”,必然祸害社会,成为家庭、地方、社会的破坏因素。这是我们今天讨论“家风”“家规”的现实和长久意义之一。
好的“家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对于青少年来讲,要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自我修炼。从这个意义上讲,上一代、老一辈,就应当起到一个正面影响的、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
7.日前,在“国际家庭日”来临之际,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联合召开“庆祝国际家庭年20周年座谈会”。
如何在当下这样一个风险社会制定出合宜的家庭公共政策,引发与会者的热议。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X指出,虽然当前各级政府已采取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家庭医疗保险(放心保)、廉租房、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但大多数是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应急救济。X认为,风险社会呼唤政府和社会改变既有的家庭政策设计理念:未来应在强调家庭责任的同时,更重视对家庭的全面支持,应依据不同生命周期家庭的需求进行早期干预和支持、保护,帮助家庭提升能力以有效地履行责任;家庭政策不能局限于缺陷修补,而应以支持和满足家庭及其成员的发展为出发点,不仅要提供应急救济,更要重视预防性和支持性的帮助。
附: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三、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2”,请你概括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家庭所出现的一些变化特征。(20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二)设计问卷调查“家庭幸福感”对于了解当前社会基本的民生需求意义重大。请你结合“给定资料3、4”中的调查结果及Z院长的观点,谈谈材料中的调查数据给民生工作带来哪些启示。(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全面准确。不超过300字。
(三)某中学准备根据央视所进行的“家风是什么”节目访谈内容在全校进行一次“优良家风伴我行”的主题教育活动,假如你是该校此次活动的负责人,请结合“给定资料5”,为该活动写一份策划方案。(20分)
要求:(1)写出大体规划即可,无须赘言各处细节;
(2)紧扣材料,重点突出;
(3)内容全面,用语得体;
(4)不超过500字。
(四)“给定资料7”结尾提到“家庭政策不能局限于缺陷修补”,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 问答题 20.00分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个体单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家庭数目急剧增加,家庭规模日趋缩小,离婚率普遍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家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需要国际社会更多关注。
1989年12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主题为“家庭:变化世界中的动力与责任”。联合国有关机构确定以屋顶盖心的图案作为“国际家庭年”的标志,昭示人们用生命和爱心去建立温暖的家庭。
1993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宣布,从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目的是提高各国政府、决策者和公众对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这一社会基本单元的健康发展。
2014年5月15日是第21个国际家庭日。联合国将今年国际家庭日的主题确定为“家庭事关发展目标的实现;国际家庭年20周年”。中国纪念活动的主题是“人人健康,家家幸福”。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4年国际家庭日致辞中指出,家庭为成员提供经济和情感依托,将成员培养成有生产能力和爱心并致力于公益的公民。不论何种形式的家庭,只要关系稳固、运作良好,都有助于减少贫穷,增进母亲健康,促进性别平等,维护人权。
2.外媒称,老舍名著《四世同堂》描写了当时的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庞大、多代、团结。但在现代中国,这个形象正迅速成为古董。
2014年5月1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首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对中国家庭60多年来变迁的特点和趋势作出系统分析。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5月20日报道,《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是官方首次公开发布的中国家庭结构研究报告,其中描绘的画面可能会让一些中国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感到担忧。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每个家庭户有5.3人以上。但报告显示,这个数字到1990年缩减到3.96人,到2012年缩减到3.02人。自2000年以来,出生率下降不再是家庭规模缩小的主要推动力,人口流动和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起着更大作用。近年来,由夫妇二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比重大幅提高,占全国家庭的比例提高了2倍。这主要是由于中老年夫妇不与他们的成年子女同住,以及更多的年轻夫妇选择推迟生育甚至不生育等原因。
现在,中国1.6亿个家庭户即全国总数的40%只有一两个人。报告称,在2000年到2010年城镇化突飞猛进的十年间,单亲家庭户数量增加了一倍,由两个人组成的家庭增加了68%。单人家庭数量增长主要是由于30岁以上大龄未婚人口增长、离婚率提高和丧偶独居老人数增长。2010年30岁以上未婚人口中有43.2%是独居,这个比例在城市中为45.4%。大龄未婚独居家庭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自我实现需求的发展以及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一些人不得不推迟结婚年龄;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人没有找到结婚对象;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生活方式、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变化,主动选择了单身生活。此外,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中有四成以上是单人家庭为主。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共有家庭4.3亿户左右。目前,中国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已超过880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的比重超过20%。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3年全国失能老年人数达3750万,预计2015年失能老年人数将超过4000万。报道称,几千年来,中国老年人与子女和孙辈同住,但这个习俗也迅速改变,因为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去追寻教育或就业机会。报告称,中国90%的老年人住在家里而不是养老院。但他们的子女和孙辈往往选择与他们分开住,或无法与他们同住。农村地区的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数以百万计的青壮年劳动力进了工厂和建筑工地,而农村社会保障和医疗资源相对较稀缺,致使许多老年人独自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报告援引另一份研究结果称,2013年,中国有3750万老年人的生活不能自理,约四分之一的老年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根据卫计委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中国80%的家庭户表示,他们为赡养老年亲属感到发愁。
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和高龄老年人数量的增长,尤其是当老年人丧偶或失能之后,对家庭照料的需求迅速增长;紧张的工作节奏使青年父母无暇照顾幼子。于是,本来各自独立的两个家庭合二为一,住在一个屋檐下。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直系家庭在家庭类型排序上长期处于第二位。直系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在200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21%左右,几乎没有变化。但是,2000年之后,这种稳定局面开始被打破。2010年直系家庭总数为9240万户,比2000年增加了25%,占全部家庭户的比例从21%提高到23%。未来一个时期,直系家庭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出现更为显著的增长。
此外,从研究结果来看,一对夫妻加上孩子的核心家庭数量锐减,而丁克家庭的数量上升,但报告没有给出具体数字。
3.家庭幸福是衡量国民幸福的重要指标,家庭需求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为了解中国家庭发展状况,家庭成员的情绪和需求取向,2011年6月—11月,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人民网、新浪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人口网和中国生殖健康网进行首次“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网络调查”。
调查显示,影响家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按相对作用大小依次排列为:身心健康、与父母的关系、与邻居的关系和家庭经济状况。
身心健康的人幸福感高。按身体健康状况自评分不同选项,有49.8%的受访者选择“健康状况良好”;按“过去一周心理状态”的不同选项,受访者选择“非常开心”“比较开心”和“一般”的为89.3%,选择“不太开心”和“很不开心”的占10.7%。调查同时显示,身心健康与受访者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呈同向上升趋势,身心健康状况越好,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越高。
中等收入者的幸福感高。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中等收入者对幸福感的自评分最高,平均7.5分;其次是高收入者,平均7.1分;低收入者平均6.3分。高收入人群的幸福感低于中等收入人群,表明幸福感并非随收入增加而升高,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收入继续增加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趋于弱化,追求更高收入意味着要承受更大压力和挑战。
从与父母的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父母关系“很和谐”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9分;“比较和谐”的平均7.3分;“关系一般”的平均5.4分;“不和谐”和“很不和谐”的平均4.5分。与父母关系“很和谐”和“比较和谐”的占受访者总数的85.1%。
从与子女的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子女关系“非常好”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5分;“比较好”的平均7.1分;“关系一般”和“不好”的平均5.2分。受访者的幸福感和与子女交流的时间有高度关联性。每天和孩子交流时间超过2小时的,幸福感平均7.6分;交流时间1—2小时的,平均7.1分;交流时间半小时的,平均6.6分;几乎没有交流的,平均5.8分。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在部分城市开展的《青少年健康人格状况调查》表明,有超过60%的初中生与父母吵过架;有75%的高中生与父母交流有障碍。
从与邻居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邻居相处“非常融洽”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8分;“比较融洽”的,平均7.4分;“很少来往”的,平均6.3分;“从不来往”的,平均5.8分。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您的家庭需要哪些帮助”的回答,按需求量大小依次为: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咨询,占受访者总数的52.2%;婚姻与家庭关系指导,占43.4%;婴幼儿托管服务,占28.3%;文化生活,占25.8%;住房问题,占25.1%;老人的赡养和护理,占23.5%;社区医疗,占20.4%;心理咨询,占18.3%;就业问题,占17.8%;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占7.7%;其他,占7.5%。从认为不幸福的受访者主观感受分析,急需获得的前三项帮助是:如何缓解婆媳翁婿关系、如何改善夫妻沟通、如何缓解工作压力。
调查表明,受访者的家庭需求呈现出由基本生存和物质的需要,向归属感、安全感、心理健康等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转变的趋势。渴望拥有健康的身心,与父母、配偶、子女和邻居建立融洽关系,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成为我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过程中,众多家庭成员的主要诉求。
4.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于国际家庭日发布的《中国家庭幸福发展二期研究报告》印证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论城市还是农村,排在前列的家庭幸福因素均为“夫妻和睦”“家人身体健康”“儿女懂事”“长辈通情达理”“生活有保障”以及“家人团聚的时间多”。此课题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于2014年2月至3月开展。课题组在全国东中西部随机抽取了10个城市,共访问了10299个家庭的29882名成员。
调查显示,在19个备选项里,近五成家庭把“夫妻和睦”选作影响家庭幸福的第一位因素,另有近二成家庭把“夫妻和睦”列在第二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发展学院Z院长指出,在我国现阶段,家庭关系软环境成为影响家庭幸福的最重要因素。在众多家庭关系中,最受重视的是夫妻关系,其次是与子女的关系。被调查家庭对“夫妻和睦”的重视程度是其他各选项无法匹敌的。
在排名前五的家庭幸福感影响因素中,“家人身体健康”是占比最高的一项。家人健康不仅是自古以来国人最平凡、最持久的夙愿,也是当今家庭幸福的刚性需求。
调查显示,在我国4亿多家庭中,家庭主要成员里有残疾人、家族遗传病或重大疾病患者的占3.8%,这些家庭的幸福感低于一般家庭。
Z院长说,在快节奏、高风险、大压力的现代社会,健康越来越重要、越来越难得。“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等现实问题,也使得“家人身体健康”成为家庭生活较为富足、有所保障的重要条件。
调查中涉及家庭生活经济方面的选项,包括“有房”“有车”“收入高”“生活有保障”“家里有权势”等。其中,“生活有保障”被选入前五位重要因素的比例最高。有12.9%的家庭将“生活有保障”列为第五,有10.7%的家庭将其列为第四,9.6%的家庭列为第三。
Z院长说,家庭日常生活稳定有保障的确对家庭幸福有较大影响,但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并非影响家庭幸福的首要因素。家庭幸福还需要富足的精神生活、和谐的家庭关系等。
在19个备选项里,“孩子有出息”“有知心朋友”“邻里关系好”“有房有车”“人脉广泛”等因素均未挤入前三选项,而“家人团聚时间多”却跻身第五位因素,获得10.6%的支持率。
Z院长说,现代社会“人在他乡”成为常态。能有更多机会同家人共享其乐融融、温暖朴素的家庭氛围,已成为不能忽视的家庭幸福诉求。尤其是流动人口家庭分离问题亟待解决,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化、市民化迫在眉睫。
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时代,养老保障成为城乡共同困扰。调查显示,无论城乡,对养老问题感到担忧的家庭占80%以上。其中,农村家庭高达81.25%。超过四分之一的家庭对养老保障不满意。
Z院长说,老有所养是家庭幸福的基本条件。必须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制,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扩大养老保障举措覆盖范围,强化养老服务体系支撑能力。
5.“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我们分析成功人士的经验之道——自立、拼搏、刻苦、仁义、助人、涵养等,常常可以从他们的家庭环境中寻求到基本来源、基本点。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在一个具体的家庭里成长和成熟,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凡事要有“风”和“规”,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正确的良好的风气和规矩,如果长幼无序,吊儿郎当,任意随便,既不守国法,又不重道德,甚至人际关系很紧张,怄气打架,家庭暴力,不一而足,那么,也就谈不上家庭关系的和谐与正常维持。
家风,又指门风,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诗词写道:“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而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曾经这样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给人生第一课,树立好家风,代代都受益。
央视新春走基层特别节目“家风是什么”在马年春节期间引发热议,带给我们一些人生的思考。以下为节目中采访对象的观点摘录:
成都火锅店顾客:我们家有一个传统,这一碗饭,吃着只要剩一粒米,不行,这是不可以的。
面摊老板:朴实一点,厚道一点,做人要实在一些,天上不会掉馅饼砸到我头上的。
南京旅客:我奶奶是精神病患者,有时候发病,还拽我妈头发什么的。但是我妈对我奶奶从来都没有放弃。现在我奶奶精神病好了。脑袋里对家认识很深刻的人,你才能走得远,能走得远才能干出大事儿,这是我妈对我的教导。
重庆老大爷:不准喝酒,不准回家太晚,不准在外头熬夜,还有一个不能欺负妻子,不能打小孩,我们每一天都在记录,开支用了多少,有一个本本都记了很厚了。“火巴耳朵”,重庆男人都是“火巴耳朵”,就是说不能在外头乱来,工资卡全部交给老婆,我们就是,这种也是家规噻。
“富二代”创业青年:从小就听他们的故事,现在也懂得一个道理,总结起来,可能家风也就这么几个字——不啃老,不坑爹。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家风是什么”这个节目采访了很多年轻人,他们讲,爸爸说不能坑人、不能骗人,宁愿自己吃一点亏,说明传统文化的根还在百姓心里。关键是怎么把传统文化在人们血液里的正能量发挥出来,由家庭带到社会,由社会变成一个美好的东西再回到家庭。
台湾企业家黄梅邨:家里人都很喜欢穿马褂,女士都爱穿旗袍,这是我们传统的服装。父亲崇信儒家思想,正式场合往往被要求穿正装,这样的穿着在任何一个国度里都被接受为正装。父母常说一句话,我们不做我们不要孩子做的事。家风是无形的。
开国元勋任弼时次女任远征:我1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10岁时第一次见他。我跟着一个姓陈的叔叔到仓库里去,看到了一个本,觉得真漂亮,那叔叔看我喜欢就送给我了。我爸让我立刻送了回去。回来之后,父亲教育我说,你不能特殊,不能因为你爸是谁你就特殊。这句话我记一辈子,后来我也就没特殊过。
作家莫言:过去给儿子找媳妇,给女儿找婆家的时候,都会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家风,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我想,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俭、节约、好学、上进……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是在与时俱进,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不多,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说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6.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明代曾经有《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东西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朱子家训》还涉及了家与国的关系:“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今天的时代当然远非明代所能够比拟,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的许多“老规矩”也必然地被历史所淘汰了,比如“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都应当被抛弃了,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不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去认真借鉴“好东西”。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发展,许多新东西出来了,比如“官二代”“富二代”,近年又出来“拆二代”。从家庭关系这个视角看问题,所谓“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相当程度上都不是年轻人自己人生努力的结果,而是对祖宗、父母的“天然继承”。正因为“财富和幸福来得太过容易”,这些年轻人最容易堕入骄奢淫逸,无所作为,他们中的一部分,也最容易失去道德荣誉感和奋斗精神,如果加上有的家庭的“家风”“家规”本来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的年轻人们就很可能成为类似旧时代的“纨绔子弟”和“恶少”类人物。
家庭连着地方、社会和国家,所谓“家门不幸出孽子”,必然祸害社会,成为家庭、地方、社会的破坏因素。这是我们今天讨论“家风”“家规”的现实和长久意义之一。
好的“家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对于青少年来讲,要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自我修炼。从这个意义上讲,上一代、老一辈,就应当起到一个正面影响的、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
7.日前,在“国际家庭日”来临之际,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联合召开“庆祝国际家庭年20周年座谈会”。
如何在当下这样一个风险社会制定出合宜的家庭公共政策,引发与会者的热议。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X指出,虽然当前各级政府已采取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家庭医疗保险(放心保)、廉租房、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但大多数是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应急救济。X认为,风险社会呼唤政府和社会改变既有的家庭政策设计理念:未来应在强调家庭责任的同时,更重视对家庭的全面支持,应依据不同生命周期家庭的需求进行早期干预和支持、保护,帮助家庭提升能力以有效地履行责任;家庭政策不能局限于缺陷修补,而应以支持和满足家庭及其成员的发展为出发点,不仅要提供应急救济,更要重视预防性和支持性的帮助。
附: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三、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2”,请你概括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家庭所出现的一些变化特征。(20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二)设计问卷调查“家庭幸福感”对于了解当前社会基本的民生需求意义重大。请你结合“给定资料3、4”中的调查结果及Z院长的观点,谈谈材料中的调查数据给民生工作带来哪些启示。(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全面准确。不超过300字。
(三)某中学准备根据央视所进行的“家风是什么”节目访谈内容在全校进行一次“优良家风伴我行”的主题教育活动,假如你是该校此次活动的负责人,请结合“给定资料5”,为该活动写一份策划方案。(20分)
要求:(1)写出大体规划即可,无须赘言各处细节;
(2)紧扣材料,重点突出;
(3)内容全面,用语得体;
(4)不超过500字。
(四)“给定资料7”结尾提到“家庭政策不能局限于缺陷修补”,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