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20.00分

注意事项 1. 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 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

注意事项
1. 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 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 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 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 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完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中。无我,党的事业不朽,如是我心。”
这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同志生前在《从专业思维、管理思维到领导思维——我的成长历程》一文中所写的一句话。
1967年1月18日,邹碧华出生在江西省奉新县的一个小山村。邹家有三子,邹碧华排行老大。父亲给他取名碧华,意为“碧丽中华”。1984年,邹碧华以全县排名第二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母亲和弟弟送他到南昌火车站,邹碧华背着行李独自启程。这次远行,开启了邹碧华人生的华丽乐章。
1988年,收获爱情的邹碧华放弃在北京已经落实的工作,和女友一起到上海发展。一家上海知名企业和上海高院同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考虑到专业对口,邹碧华选择了上海高院。进入上海高院后,邹碧华被安排到虹口法院见习。那段日子里,他对美术痴迷不已,每天作画,速写本用了一本又一本。
但时间无法在绘画和法律间平行展开,痛苦的抉择出现在了邹碧华面前。邹碧华考虑了很久,最后将所有的画作收了起来,从此潜心研究法律。“我要做中国最好的法官!”回归法律之后,他虚心学习带教师傅的审判经验,甚至学会了一口地道的上海话。浑厚的文学修养和感染力极强的演讲天赋,让邹碧华脱颖而出。
2001年6月,邹碧华担任上海高院研究室主任助理,后担任副主任。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他先后担任上海高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审委会委员。在这重要的五年中,他不负众望,先后处理或参与处理了社保基金追索案、房屋维修基金案等一系列大要案。
持之以恒地钻研给邹碧华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门。除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外,他一口气主编或撰写了《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中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法庭上的心理学》等十多部著作。
2010年,邹碧华的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在法律界引起轰动,连续两年成为法律出版社的畅销书。很多一线法官评价“本书逻辑清晰、思路严密,审判时按图索骥,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有的人索性戏称,要件审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2012年11月,邹碧华被任命为上海高院副院长。
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7月12日,上海市委召开全市司法改革先行试点部署会,正式拉开上海司法改革的序幕。在此之前,上海高院成立了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并增设司法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办公室,该办公室与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邹碧华任司改办主任兼试点办公室主任。

无数个“5+2”“白+黑”,上海高院司改办的那层楼常常灯火通明。《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制定先后召开了15次座谈会,历经34稿。“他累了就在后座拿个靠垫睡一下,星期天从来不休息,有一次我在高院等他下班,一直到凌晨3点他才从办公室出来。”司机李师傅最了解邹碧华为人,虽然跟着这样的院长着实累人,但李师傅愿意。
12月10日9时,邹碧华前往市委政法委参加专题会议。13时50分,邹碧华前往徐汇法院途中,胸口开始剧烈疼痛起来。17时20分,天空下雨,邹碧华去世。
家人、朋友、前辈、同事、同行、老师、学生,认识的、不认识的,随着这一噩耗在微信圈的传出,整个法律圈震惊,人们在流泪。无数的悼念、悼文、视频、文章开始出现在各家媒体,邹碧华以他学者型法官的才华、公正不阿的性格、善良纯朴的品行以及对法律同行的尊重,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2. 下面是摘自某网站最近发表的关于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的介绍文字:
① 47岁的邹碧华,去世前最牵挂的是司法改革。
法官员额制是此轮司法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法官比例压缩至33%,意味着有一批现任法官进不了法官序列。怎么改?邹碧华力主避免两个“一刀切”——不按资历、行政级别“一刀切”,要科学考核,给年轻人留有机会;高院、中院、基层法院的法官比例不能“一刀切”,要给一线法官更多机会;要让真正有能力、有水平、能办案的法官进入到员额中来。
有同事劝邹碧华“悠着点,少得罪人”。他说:“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该担当时必须担当。”
邹碧华带领司改办团队,调研全市法官分布情况、人力资源实际投入,独创了一套“案件权重系数”,分析全市法官办案质效,并请来调查公司进行专业分析,寻求最佳方案。最终,员额制改革避免了“一刀切”。
②“碧华提出的许多改革建议和方案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最高法司改办主任贺小荣说,“它们都是建立在大量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不是理念的堆砌,是用事实说话。”
多年前,邹碧华在长宁法院任院长时,就是通过调查研究,用数据和事实,一点一点往前推进自己的改革设想。
2008年6月25日,邹碧华到长宁法院赴任。还没进自己办公室,就直接到会议室,讨论信访案件的化解。
邹碧华到信访办调取了500多封群众来信、100件执行案件卷宗,逐一分析问题原因。一有空就去立案大厅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听法官审案子。这样过了几个月,邹碧华了解了基层法院情况,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长宁法院大楼改建,需要设立临时立案大厅。“邹院长看了设计方案,没有说不好,只是要求我们,首先调查来立案的人员数据,再和现有方案对照,看是不是符合现实需求。”长宁法院办公室主任曾俊怡回忆。
调查下来,原来的设计果然有差距,设计团队根据结果迅速调整了方案。“邹院长总说,有数据、重事实,就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就能更好地推进改革。”
③“他读的书多,可我觉着他不书生,不教条。”长宁法院副院长胡国均说。在长宁法院时,每逢信访当事人生日,邹碧华都要给对方发条短信,打个电话。他认为,法院不仅要办好案子,还要做好延伸服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当事人排忧解难。
“他熟悉西方法律,同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坚守中国方法。”贺小荣说,“让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中国改革实际服务,这是邹碧华的智慧。”
多年后,邹碧华在上海高院主持制定了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开。其中,有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
邹碧华深知中国实际,了解中国法官队伍现状,不照搬国外一套。“碧华总说,给予法官更多独立审判权是改革大方向,但要有监督。”贺小荣说,“比如,碧华在方案中设立主审法官联席会议和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可以发挥资深法官的作用,为疑难案件提供咨询意见。”
“邹碧华凭借前瞻性的改革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全国司法改革的先行者,为上海乃至全国法院的司法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说。
“最让我感到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崔亚东说,“在工作分工、职务升迁上,每当我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总是说服从组织安排,以工作需要为重。”至今,崔亚东的手机上还保留着邹碧华发给他的一条短信:“我觉得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是真正能够改变中国法院的两大领域。如果这两年能抓紧干出模样来,也算对得起党,对得起自己的人生。个人上不上台阶不重要。”
本文来源:新都教育(http://edu.newdu.com)
④ “他非常勤奋,到了书店就买书,经常一摞一摞地买。看书奇快,记忆力惊人。”好友王利军说。到过邹碧华家的人都对他的书房叹为观止,几千本书密密麻麻地摆放在书架上,就连桌子底下也堆满了书,其中绝大多数是法律书。
1993年至1999年,邹碧华先后考取了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经济法专业博士研究生,6年里获得了法学硕士、博士学位。
如饥似渴地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审判能力,邹碧华审判业务之强是出了名的。
他曾经参与合同法、公司法等重大司法解释的起草。主编或撰写了《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中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等十多部著作。2010年,邹碧华的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在法律界引起轰动,连续两年成为法律出版社畅销书。
⑤ 作为法官,邹碧华有着清醒的社会角色意识。“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院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这是邹碧华生前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的一句话。
因为这句话,邹碧华在法庭上努力营造法官、律师相互尊重、信赖的氛围;独创《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呼吁建立法律共同体;倾力推出律师服务平台,改善律师执业环境。
“那是2010年,邹碧华听到一些律师抱怨部分法院的法官对律师很不尊重,很是感慨。” 长宁法院监察室主任傅为高回忆。
在邹碧华看来,法官和律师之间在工作上要有距离,而平常应该是朋友,“不要以为律师都会来腐蚀你,心底纯净地看待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就能形成良性互动。”
3. 邹碧华的微博和微信名叫“庭前独角兽”。独角兽是一种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的神兽,是中国传统法律与公正的象征。
专业才能公正,而邹碧华所追求的并不止于个案的公正,“一个案子的处理不仅要公平,还要让当事人能从中感受到司法的温暖,这是邹院长对公正的诠释。”长宁法院少年庭法官顾薛磊说。
邹碧华曾经说过,“当一个好法官光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
“他特别强调人性化服务理念。”长宁法院少年庭副庭长钱晓峰说,“法院干部能力培训,他请了虹桥宾馆的大堂经理来讲客户服务。这是我们从来没想过的事情。一杯清茶、一杯咖啡、一块毛巾,让当事人感觉到温暖,感受到尊重。”
在邹碧华看来,公平正义不仅仅体现在法庭之上,在更大范围内让人感受到公正,这是一个法官的价值所在。
“和邹院长在民二庭搭档3年,你总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和激情。”现任上海铁路运输法院院长俞秋玮说,“我问他,怎么才能做好。他说,不要计较身边的不满,做好自己,保持心底纯净,每天就有积极心态,就能做好工作。”
“他总能激发你内在的激情,找到自身价值。”青年法官张枫说。
“你能感觉到他对每个人的关注。”长宁法院法官张青说,“他有个习惯,下班以后走到楼下,如果办公楼还有几盏灯亮着,他就上去再到各个办公室看看。”
繁忙工作之余,给华东政法大学毕业生做职业规划是邹碧华每年的保留项目,因为讲座内容丰富又实用,每次都人气爆棚,甚至还有很多外校同学慕名而来。
2010年6月,邹碧华给夏关根等3名他的硕士毕业生发了一条长达500多字的短信,提出建议:“你们有的人进入的是权力领域,今后会有很多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找到你们,你们一定要耐心听取他们反映的情况,但决不可把私利带入其中,否则会有违司法良心。”
博士生唐臻豪回忆,老师从来都不说场面话,他真的在关注你的成长,是在尽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再多一些人为法治进步而奋斗。
4. 从妻子、同事、当事人对邹碧华的追忆当中,可以看出邹碧华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一个有胆有识的好人,他关爱自己的家人和同事,关心案件当事人,关注作为职业共同体的律师,他热爱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充满激情、柔情、温情的正能量。他将法官人文素养所凝聚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
邹碧华勤奋好学,追求卓越,不仅具有法学的深厚功底,还拥有心理学、管理学等各类人文学科的知识储备,使其既注重实务又注重理论,用专业的思维解决实务中的问题。这些知识构成是邹碧华人文素养的重要铺垫,让他能够善于总结提炼审判和管理经验,不断实现从一般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
邹碧华的生命中有4年是在基层法院度过的,在这个舞台上,他尽情挥洒,创造了累累硕果:诞生了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萌生并初步构建了律师法律共同体的设想,推进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化解了一大批信访难案、骨头案。他以问题为导向,在书本中、在实践中不断获取能量,拓宽人文视野,增加人文素养,他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道场和灵魂栖息地,使身有所安、心有所寄。
仅有阅读和积累,还只是简单学习者、模仿者的低级层次,把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去创造和升级,才是当代法官学习的应有之道。邹碧华正是掌握了科学的法律思维方法,将知识与提高修养结合起来,转化为优秀品格和优雅气质;将知识与积累审判经验结合起来,转化为理论研究和真知灼见;将知识与审判工作结合起来,转化为司法技能与司法公信,树立起人民法官的高大形象。
邹碧华出生于江西偏远的农村,家庭十分困难。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多么坎坷,他生命中的那种善良却没有任何改变。他的法官生涯,始终遵循着母亲的那句朴实教导——“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在审判实践当中,即便当事人有再多的不理解甚至蛮横,但邹碧华始终宽以待人。他始终对老百姓充满感情,在法律的框架内设身处地为老百姓考虑。
法律精神价值的实现与法官的司法行为紧密相关,法官的人文修养、人文关怀最终体现在其具体行动上和审判实践中。法官应当常怀亲民之心、爱民之举,将人文行为落实在每一次接待、每一次判决、每一次执行中,真正把老百姓当家人,把老百姓的事当家事。
邹碧华始终做到心中有百姓,他认为,“当事人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机器。也正因为如此,当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对每一个人的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的强大力量”。
面对司法产品的消费者,法官就是生产者,必须善待当事人,真正把老百姓装进心中,真正为老百姓着想。尤其是要注重解决“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对当事人做到一视同仁,无论贵贱、贫富、胜败,都要做到真心待人、真情感人。他说,只有让当事人从每一个案件中,切身感受到司法的温暖,感受到公平正义,他们才能真正信服法院、信赖法官。
邹碧华说过,“我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只要我在长宁法院一天,我就要让干警与法院共同成长。”虽然在行政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院长与干警本质上是同事关系,是一个都在为司法事业打拼的命运共同体。
5.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因病骤然离世,引发哀思与追念。“法官当如邹碧华”,媒体上数百篇文章报道追忆,网上数十万人发帖缅怀,“邹碧华现象”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带来良多思考。
没有人生活在真空中,尤其作为领导干部,难免要面临各种诱惑,面对各种选择,陷入这样那样的纠结。林则徐有言,“观操守在利害时”,检验为政者的道德试金石,总是存在于名利面前、得失关口、毁誉之间。如何取舍、怎样选择,最是考验品质,最能看出境界。
物质潮流面前,守住底线才不会心为物役,汲汲于名利势必迷失方向;正风反腐新常态下,心怀公义自会砥砺有为,囿于小我难免为官不为;面对棘手的改革难题,有私心者总是忧谗畏讥、裹足不前,有担当者才会闯关夺隘、一往无前。
古人云:“操守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所谓“真宰”者,就是心中的理想信念。对领导干部而言,说到底,就是拷问入党为什么、当官图什么、用权干什么、身后留什么,就是追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在人生的坐标系上,以公心定方位、以宗旨指方向,才能立起主心骨,知进退、明得失,做到坦荡做人、谨慎用权,俯仰无愧于天地间。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一个人不管走多远,最宝贵的是历经沧桑仍怀有赤子之心。不忘鲜红党旗下的誓言,不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知之愈深、信之愈笃、行之愈实,信仰的力量直可穿越时空而永存,照彻人心而永耀。
6. 一句句朴实无华却震撼人心的话语、一次次背负重任前行中的感悟……邹碧华这位法律人内心最纯净的情怀,真实地感动了很多人影响了很多人。
【关于人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历史参与感,与其抱怨还不如做好手中的事,写好自己手中的判决,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每个人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就会完美一点。”
“当你处于黑暗之中,看见一支蜡烛点亮,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光明。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根蜡烛?照亮别人的同时,照亮我们自己?”
“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永不抱怨,去做那些力所能及能够改变的事情。”
“一个人有信念,有信仰,什么事情都会过去的。”
【关于学习】
“在哲学中,能够找到最深刻的慰藉,因为它能为我们提供真正的智慧。”
“我们关注的不该是专家说过些什么,而是专家所持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关于职业】
“从事一份职业之后,你一定要去热爱它,如果你自己觉得这份职业是没有意思的,或者说,你觉得实在是没有办法要养家糊口必须得做,你是不情愿的,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做不好。”
“工作当中要给自己理想和信念,因为它能带来无穷的力量。我们要意识到,工作本身能给我们回报,艰难的任务能锻炼意志。”
【关于法官】
“法律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但如果能以审判实践推动各方力量的介入,就能营造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与温暖。”
“当事人所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者。也正因如此, 当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对每个人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的强大力量。”
【关于司法改革】
“我们做司法改革,光懂审判业务和法院那点儿事是不够的,你必须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可视化、大数据、移动终端……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法院现在不研究、不跟上,将来就会被别的行业嘲笑。”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做得好一点,社会就更进步一点。司法改革的事情很多,我所写的每一句话,后面都要有一大堆数据、事实来支撑,需要不断讨论。在我这里,只要有一条意见更完善些,也许就对中国的司法改革事业有更大的推动。”
【关于情怀和梦想】
“法律是公平公正的,也是保护弱者的,要用法的精神解决问题,服务百姓。”
“我们做法官的,一定要让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经历多少困苦,都不能把心中的理想磨灭了。当一个人的心中有了宏大的理想之后,所有遭遇的挫折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7. 曾有人对邹碧华说:听你讲课的时候感到很振奋,等回到单位,好像又陷入黑暗之中。邹碧华回答:黑暗之中,看见一支蜡烛点亮,你会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光明。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根蜡烛?回顾他短暂而有光华的一生,无论是背着“黑锅”推动司法改革,还是倾注心力构筑法律职业共同体,勇毅与担当背后,正如他自己所说:心中要有一盏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三、作答要求
(一)“给定资料1—2”介绍了邹碧华同志的个人先进事迹,请对这些表现予以归纳概括。(15分)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总字数不超过150字。
(二)结合“给定资料3—4”,谈谈你对“给定资料3”中画线句子“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的理解。(20分)
要求:(1)全面准确,有理有据;
(2)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3)不超过250字。
(三)为了进一步宣传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某党报特邀市高院工作人员为该报“时评”栏目撰稿。假如你是这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6”,为该报写一篇题为“言为心声,律正人生”的短文。(25分)
要求:(1)观点鲜明,见解深刻;
(2)紧扣材料,层次分明;
(3)语言流畅,逻辑清晰;
(4)不超过500字。
(四)“给定资料7”中画线句子写道:“心中要有一盏灯。”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当前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 问答题 20.00分
注意事项
1. 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 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 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 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 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完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中。无我,党的事业不朽,如是我心。”
这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同志生前在《从专业思维、管理思维到领导思维——我的成长历程》一文中所写的一句话。
1967年1月18日,邹碧华出生在江西省奉新县的一个小山村。邹家有三子,邹碧华排行老大。父亲给他取名碧华,意为“碧丽中华”。1984年,邹碧华以全县排名第二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母亲和弟弟送他到南昌火车站,邹碧华背着行李独自启程。这次远行,开启了邹碧华人生的华丽乐章。
1988年,收获爱情的邹碧华放弃在北京已经落实的工作,和女友一起到上海发展。一家上海知名企业和上海高院同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考虑到专业对口,邹碧华选择了上海高院。进入上海高院后,邹碧华被安排到虹口法院见习。那段日子里,他对美术痴迷不已,每天作画,速写本用了一本又一本。
但时间无法在绘画和法律间平行展开,痛苦的抉择出现在了邹碧华面前。邹碧华考虑了很久,最后将所有的画作收了起来,从此潜心研究法律。“我要做中国最好的法官!”回归法律之后,他虚心学习带教师傅的审判经验,甚至学会了一口地道的上海话。浑厚的文学修养和感染力极强的演讲天赋,让邹碧华脱颖而出。
2001年6月,邹碧华担任上海高院研究室主任助理,后担任副主任。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他先后担任上海高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审委会委员。在这重要的五年中,他不负众望,先后处理或参与处理了社保基金追索案、房屋维修基金案等一系列大要案。
持之以恒地钻研给邹碧华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门。除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外,他一口气主编或撰写了《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中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法庭上的心理学》等十多部著作。
2010年,邹碧华的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在法律界引起轰动,连续两年成为法律出版社的畅销书。很多一线法官评价“本书逻辑清晰、思路严密,审判时按图索骥,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有的人索性戏称,要件审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2012年11月,邹碧华被任命为上海高院副院长。
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7月12日,上海市委召开全市司法改革先行试点部署会,正式拉开上海司法改革的序幕。在此之前,上海高院成立了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并增设司法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办公室,该办公室与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邹碧华任司改办主任兼试点办公室主任。

无数个“5+2”“白+黑”,上海高院司改办的那层楼常常灯火通明。《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制定先后召开了15次座谈会,历经34稿。“他累了就在后座拿个靠垫睡一下,星期天从来不休息,有一次我在高院等他下班,一直到凌晨3点他才从办公室出来。”司机李师傅最了解邹碧华为人,虽然跟着这样的院长着实累人,但李师傅愿意。
12月10日9时,邹碧华前往市委政法委参加专题会议。13时50分,邹碧华前往徐汇法院途中,胸口开始剧烈疼痛起来。17时20分,天空下雨,邹碧华去世。
家人、朋友、前辈、同事、同行、老师、学生,认识的、不认识的,随着这一噩耗在微信圈的传出,整个法律圈震惊,人们在流泪。无数的悼念、悼文、视频、文章开始出现在各家媒体,邹碧华以他学者型法官的才华、公正不阿的性格、善良纯朴的品行以及对法律同行的尊重,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2. 下面是摘自某网站最近发表的关于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的介绍文字:
① 47岁的邹碧华,去世前最牵挂的是司法改革。
法官员额制是此轮司法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法官比例压缩至33%,意味着有一批现任法官进不了法官序列。怎么改?邹碧华力主避免两个“一刀切”——不按资历、行政级别“一刀切”,要科学考核,给年轻人留有机会;高院、中院、基层法院的法官比例不能“一刀切”,要给一线法官更多机会;要让真正有能力、有水平、能办案的法官进入到员额中来。
有同事劝邹碧华“悠着点,少得罪人”。他说:“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该担当时必须担当。”
邹碧华带领司改办团队,调研全市法官分布情况、人力资源实际投入,独创了一套“案件权重系数”,分析全市法官办案质效,并请来调查公司进行专业分析,寻求最佳方案。最终,员额制改革避免了“一刀切”。
②“碧华提出的许多改革建议和方案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最高法司改办主任贺小荣说,“它们都是建立在大量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不是理念的堆砌,是用事实说话。”
多年前,邹碧华在长宁法院任院长时,就是通过调查研究,用数据和事实,一点一点往前推进自己的改革设想。
2008年6月25日,邹碧华到长宁法院赴任。还没进自己办公室,就直接到会议室,讨论信访案件的化解。
邹碧华到信访办调取了500多封群众来信、100件执行案件卷宗,逐一分析问题原因。一有空就去立案大厅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听法官审案子。这样过了几个月,邹碧华了解了基层法院情况,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长宁法院大楼改建,需要设立临时立案大厅。“邹院长看了设计方案,没有说不好,只是要求我们,首先调查来立案的人员数据,再和现有方案对照,看是不是符合现实需求。”长宁法院办公室主任曾俊怡回忆。
调查下来,原来的设计果然有差距,设计团队根据结果迅速调整了方案。“邹院长总说,有数据、重事实,就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就能更好地推进改革。”
③“他读的书多,可我觉着他不书生,不教条。”长宁法院副院长胡国均说。在长宁法院时,每逢信访当事人生日,邹碧华都要给对方发条短信,打个电话。他认为,法院不仅要办好案子,还要做好延伸服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当事人排忧解难。
“他熟悉西方法律,同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坚守中国方法。”贺小荣说,“让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中国改革实际服务,这是邹碧华的智慧。”
多年后,邹碧华在上海高院主持制定了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开。其中,有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
邹碧华深知中国实际,了解中国法官队伍现状,不照搬国外一套。“碧华总说,给予法官更多独立审判权是改革大方向,但要有监督。”贺小荣说,“比如,碧华在方案中设立主审法官联席会议和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可以发挥资深法官的作用,为疑难案件提供咨询意见。”
“邹碧华凭借前瞻性的改革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全国司法改革的先行者,为上海乃至全国法院的司法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说。
“最让我感到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崔亚东说,“在工作分工、职务升迁上,每当我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总是说服从组织安排,以工作需要为重。”至今,崔亚东的手机上还保留着邹碧华发给他的一条短信:“我觉得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是真正能够改变中国法院的两大领域。如果这两年能抓紧干出模样来,也算对得起党,对得起自己的人生。个人上不上台阶不重要。”
本文来源:新都教育(http://edu.newdu.com)
④ “他非常勤奋,到了书店就买书,经常一摞一摞地买。看书奇快,记忆力惊人。”好友王利军说。到过邹碧华家的人都对他的书房叹为观止,几千本书密密麻麻地摆放在书架上,就连桌子底下也堆满了书,其中绝大多数是法律书。
1993年至1999年,邹碧华先后考取了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经济法专业博士研究生,6年里获得了法学硕士、博士学位。
如饥似渴地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审判能力,邹碧华审判业务之强是出了名的。
他曾经参与合同法、公司法等重大司法解释的起草。主编或撰写了《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中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等十多部著作。2010年,邹碧华的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在法律界引起轰动,连续两年成为法律出版社畅销书。
⑤ 作为法官,邹碧华有着清醒的社会角色意识。“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院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这是邹碧华生前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的一句话。
因为这句话,邹碧华在法庭上努力营造法官、律师相互尊重、信赖的氛围;独创《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呼吁建立法律共同体;倾力推出律师服务平台,改善律师执业环境。
“那是2010年,邹碧华听到一些律师抱怨部分法院的法官对律师很不尊重,很是感慨。” 长宁法院监察室主任傅为高回忆。
在邹碧华看来,法官和律师之间在工作上要有距离,而平常应该是朋友,“不要以为律师都会来腐蚀你,心底纯净地看待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就能形成良性互动。”
3. 邹碧华的微博和微信名叫“庭前独角兽”。独角兽是一种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的神兽,是中国传统法律与公正的象征。
专业才能公正,而邹碧华所追求的并不止于个案的公正,“一个案子的处理不仅要公平,还要让当事人能从中感受到司法的温暖,这是邹院长对公正的诠释。”长宁法院少年庭法官顾薛磊说。
邹碧华曾经说过,“当一个好法官光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
“他特别强调人性化服务理念。”长宁法院少年庭副庭长钱晓峰说,“法院干部能力培训,他请了虹桥宾馆的大堂经理来讲客户服务。这是我们从来没想过的事情。一杯清茶、一杯咖啡、一块毛巾,让当事人感觉到温暖,感受到尊重。”
在邹碧华看来,公平正义不仅仅体现在法庭之上,在更大范围内让人感受到公正,这是一个法官的价值所在。
“和邹院长在民二庭搭档3年,你总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和激情。”现任上海铁路运输法院院长俞秋玮说,“我问他,怎么才能做好。他说,不要计较身边的不满,做好自己,保持心底纯净,每天就有积极心态,就能做好工作。”
“他总能激发你内在的激情,找到自身价值。”青年法官张枫说。
“你能感觉到他对每个人的关注。”长宁法院法官张青说,“他有个习惯,下班以后走到楼下,如果办公楼还有几盏灯亮着,他就上去再到各个办公室看看。”
繁忙工作之余,给华东政法大学毕业生做职业规划是邹碧华每年的保留项目,因为讲座内容丰富又实用,每次都人气爆棚,甚至还有很多外校同学慕名而来。
2010年6月,邹碧华给夏关根等3名他的硕士毕业生发了一条长达500多字的短信,提出建议:“你们有的人进入的是权力领域,今后会有很多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找到你们,你们一定要耐心听取他们反映的情况,但决不可把私利带入其中,否则会有违司法良心。”
博士生唐臻豪回忆,老师从来都不说场面话,他真的在关注你的成长,是在尽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再多一些人为法治进步而奋斗。
4. 从妻子、同事、当事人对邹碧华的追忆当中,可以看出邹碧华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一个有胆有识的好人,他关爱自己的家人和同事,关心案件当事人,关注作为职业共同体的律师,他热爱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充满激情、柔情、温情的正能量。他将法官人文素养所凝聚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
邹碧华勤奋好学,追求卓越,不仅具有法学的深厚功底,还拥有心理学、管理学等各类人文学科的知识储备,使其既注重实务又注重理论,用专业的思维解决实务中的问题。这些知识构成是邹碧华人文素养的重要铺垫,让他能够善于总结提炼审判和管理经验,不断实现从一般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
邹碧华的生命中有4年是在基层法院度过的,在这个舞台上,他尽情挥洒,创造了累累硕果:诞生了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萌生并初步构建了律师法律共同体的设想,推进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化解了一大批信访难案、骨头案。他以问题为导向,在书本中、在实践中不断获取能量,拓宽人文视野,增加人文素养,他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道场和灵魂栖息地,使身有所安、心有所寄。
仅有阅读和积累,还只是简单学习者、模仿者的低级层次,把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去创造和升级,才是当代法官学习的应有之道。邹碧华正是掌握了科学的法律思维方法,将知识与提高修养结合起来,转化为优秀品格和优雅气质;将知识与积累审判经验结合起来,转化为理论研究和真知灼见;将知识与审判工作结合起来,转化为司法技能与司法公信,树立起人民法官的高大形象。
邹碧华出生于江西偏远的农村,家庭十分困难。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多么坎坷,他生命中的那种善良却没有任何改变。他的法官生涯,始终遵循着母亲的那句朴实教导——“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在审判实践当中,即便当事人有再多的不理解甚至蛮横,但邹碧华始终宽以待人。他始终对老百姓充满感情,在法律的框架内设身处地为老百姓考虑。
法律精神价值的实现与法官的司法行为紧密相关,法官的人文修养、人文关怀最终体现在其具体行动上和审判实践中。法官应当常怀亲民之心、爱民之举,将人文行为落实在每一次接待、每一次判决、每一次执行中,真正把老百姓当家人,把老百姓的事当家事。
邹碧华始终做到心中有百姓,他认为,“当事人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机器。也正因为如此,当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对每一个人的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的强大力量”。
面对司法产品的消费者,法官就是生产者,必须善待当事人,真正把老百姓装进心中,真正为老百姓着想。尤其是要注重解决“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对当事人做到一视同仁,无论贵贱、贫富、胜败,都要做到真心待人、真情感人。他说,只有让当事人从每一个案件中,切身感受到司法的温暖,感受到公平正义,他们才能真正信服法院、信赖法官。
邹碧华说过,“我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只要我在长宁法院一天,我就要让干警与法院共同成长。”虽然在行政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院长与干警本质上是同事关系,是一个都在为司法事业打拼的命运共同体。
5.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因病骤然离世,引发哀思与追念。“法官当如邹碧华”,媒体上数百篇文章报道追忆,网上数十万人发帖缅怀,“邹碧华现象”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带来良多思考。
没有人生活在真空中,尤其作为领导干部,难免要面临各种诱惑,面对各种选择,陷入这样那样的纠结。林则徐有言,“观操守在利害时”,检验为政者的道德试金石,总是存在于名利面前、得失关口、毁誉之间。如何取舍、怎样选择,最是考验品质,最能看出境界。
物质潮流面前,守住底线才不会心为物役,汲汲于名利势必迷失方向;正风反腐新常态下,心怀公义自会砥砺有为,囿于小我难免为官不为;面对棘手的改革难题,有私心者总是忧谗畏讥、裹足不前,有担当者才会闯关夺隘、一往无前。
古人云:“操守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所谓“真宰”者,就是心中的理想信念。对领导干部而言,说到底,就是拷问入党为什么、当官图什么、用权干什么、身后留什么,就是追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在人生的坐标系上,以公心定方位、以宗旨指方向,才能立起主心骨,知进退、明得失,做到坦荡做人、谨慎用权,俯仰无愧于天地间。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一个人不管走多远,最宝贵的是历经沧桑仍怀有赤子之心。不忘鲜红党旗下的誓言,不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知之愈深、信之愈笃、行之愈实,信仰的力量直可穿越时空而永存,照彻人心而永耀。
6. 一句句朴实无华却震撼人心的话语、一次次背负重任前行中的感悟……邹碧华这位法律人内心最纯净的情怀,真实地感动了很多人影响了很多人。
【关于人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历史参与感,与其抱怨还不如做好手中的事,写好自己手中的判决,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每个人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就会完美一点。”
“当你处于黑暗之中,看见一支蜡烛点亮,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光明。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根蜡烛?照亮别人的同时,照亮我们自己?”
“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永不抱怨,去做那些力所能及能够改变的事情。”
“一个人有信念,有信仰,什么事情都会过去的。”
【关于学习】
“在哲学中,能够找到最深刻的慰藉,因为它能为我们提供真正的智慧。”
“我们关注的不该是专家说过些什么,而是专家所持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关于职业】
“从事一份职业之后,你一定要去热爱它,如果你自己觉得这份职业是没有意思的,或者说,你觉得实在是没有办法要养家糊口必须得做,你是不情愿的,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做不好。”
“工作当中要给自己理想和信念,因为它能带来无穷的力量。我们要意识到,工作本身能给我们回报,艰难的任务能锻炼意志。”
【关于法官】
“法律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但如果能以审判实践推动各方力量的介入,就能营造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与温暖。”
“当事人所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者。也正因如此, 当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对每个人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的强大力量。”
【关于司法改革】
“我们做司法改革,光懂审判业务和法院那点儿事是不够的,你必须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可视化、大数据、移动终端……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法院现在不研究、不跟上,将来就会被别的行业嘲笑。”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做得好一点,社会就更进步一点。司法改革的事情很多,我所写的每一句话,后面都要有一大堆数据、事实来支撑,需要不断讨论。在我这里,只要有一条意见更完善些,也许就对中国的司法改革事业有更大的推动。”
【关于情怀和梦想】
“法律是公平公正的,也是保护弱者的,要用法的精神解决问题,服务百姓。”
“我们做法官的,一定要让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经历多少困苦,都不能把心中的理想磨灭了。当一个人的心中有了宏大的理想之后,所有遭遇的挫折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7. 曾有人对邹碧华说:听你讲课的时候感到很振奋,等回到单位,好像又陷入黑暗之中。邹碧华回答:黑暗之中,看见一支蜡烛点亮,你会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光明。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根蜡烛?回顾他短暂而有光华的一生,无论是背着“黑锅”推动司法改革,还是倾注心力构筑法律职业共同体,勇毅与担当背后,正如他自己所说:心中要有一盏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三、作答要求
(一)“给定资料1—2”介绍了邹碧华同志的个人先进事迹,请对这些表现予以归纳概括。(15分)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总字数不超过150字。
(二)结合“给定资料3—4”,谈谈你对“给定资料3”中画线句子“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的理解。(20分)
要求:(1)全面准确,有理有据;
(2)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3)不超过250字。
(三)为了进一步宣传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某党报特邀市高院工作人员为该报“时评”栏目撰稿。假如你是这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6”,为该报写一篇题为“言为心声,律正人生”的短文。(25分)
要求:(1)观点鲜明,见解深刻;
(2)紧扣材料,层次分明;
(3)语言流畅,逻辑清晰;
(4)不超过500字。
(四)“给定资料7”中画线句子写道:“心中要有一盏灯。”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当前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