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3分

阅读下面初中七年级《短文两篇》中第二篇《第一次真好》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 生1:作者看到柚子树,为什么心头充满了...

阅读下面初中七年级《短文两篇》中第二篇《第一次真好》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
生1:作者看到柚子树,为什么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生2: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生3: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生4:为什么作者觉得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
生5: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
生6:作者为什么看到刚孵出的雏鸟吃不下饭?
……
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
“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
生1:因为作者生长在都市,第一次看到柚子树,所以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生2:因为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所以吃不下饭。
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
以下是对上面教学实录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 A.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
  • B.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存在,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 C.学生“问答式”教学,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 D.这节课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提出的多是虚假的问题,教学重点不突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 单选题 3.00分
  • A.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单选题 3.00分
  • A.该学生的回答说明他并不自信,此时教师应采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
  • B.学生没有注意听老师提问的问题,所以出现了教师反复强调说出理由的现象
  • C.教师一直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 D.教师设置疑问.成功地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上
3 单选题 3.00分
阅读一堂作文课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师:上次作文为大家布置的是写一篇事物说明文,我发现大家对说明文的逻辑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掌握得还算可以。有一个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它和修辞学上的比喻类似,如何在文章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出来,那一定基于我们对其深刻理解,弄清二者区别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弄清二者的区别,学会使用打比方和比喻,让它们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
(B)师:(幻灯片展示打比方和比喻的区别)说明文中的打比方是一种说明方法:因所要说明的事物和选取的打比方的事物之间存在共性,故此用来做比。它的目的是为说明服务,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某种特征,它只适用于说明文文体。而修辞学上的比喻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它的目的多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为增强文采服务。它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
(C)师:大家应该能大致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了。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详细解释一下,翻开《看云识天气》看第一段内容:……它们有的像羽毛……有的像鱼鳞……有的像羊群……
(老师通过举例对照课件的内容详细解释了起来。学生们不时地在记笔记)
(D)师:同学们不要只顾记知识点,要理解消化。记好后大家开始自己检查作文,看你们的文章中有没有使用打比方或者比喻,使用是否正确。没有使用的同学,看能不能将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加入到作文中。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 A.单刀直入直奔教学主题是简洁且有针对性的导人方式
  • B.说明教师讲课准备充分,且恰当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
  • C.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节奏跳跃性大
  • D.体现出教师重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