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章阅读

题量:50题
题型:单选题
试卷简介: 第三章 文章阅读, 此试卷为参加"公共与行业知识 (电网)"的考生提供的"第三章 文章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1分
当下社会语言中产生了许多新词,“美女”算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已经不是传统语意上的“美女”了,而是几乎泛指一切女性。“美女”一词的滥用,似乎发端于文学界,所谓“美女作家”。当从文学自身寻找价值比较艰难的时候,从语言学角度去寻找,反而显得容易些了,这也许可以算作中国文学对于语言学的新贡献吧。继女作家统统被称为“美女作家”之后,电视上每出现一位女教授,都会被称为“美女教授”。现在到商场去买东西,都会有营业员凑上来问:“美女,买什么?”
在“美女”中,“美”已经成为虚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美女”对语言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需要重新定义“美”的内涵。如果从前称美女是对女性美的赞赏的话,现在已经完全沦为一种轻薄了。而且,从前的人含蓄,似乎很少在口语中直呼一个人为“美女”,哪怕她真的是一个美女。这不是审美的个体差异问题,也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特定审美现象,而是“美”字的滥用和美女称谓的泛化。就拿文化界来说,百姓对于知识女性的面孔可能是存在着“阅读定势”的,一看没到丑的地步,“美女”一词就脱口而出了,所以,现在大家需要区分的不是谁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而是谁不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了。 当特殊取代一般时,人们所做的就不是从一般中区别特殊,而是从特殊中区别一般了。
一个词汇的运用越是被泛化,意义也就越是被抽空。汉语中有很多词已经被用死掉了,属于一用就滥,一滥就死,比如文化、愿景,等等。在文化界,死掉的词可能还有“大师”和“伟大”。评价一个文化人, 动辄就是“大师”;评价一件文化产品,动辄就是“伟大”;一个二流作家可以被称为“大师”,一部三流小说可以被称为“伟大”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恰恰无大师,恰恰不伟大,才导致了“大师”与“伟大”词汇的泛滥。真正在大师辈出的伟大时代,“大师”与“伟大”这两个词反而是很少用的,大家在谦虚认真地思考、交流与商榷,而不是随随便便把“大师”和“伟大”的帽子一扣拉倒。只有目力不逮的人,才会到处乱扣“大师”与“伟大”的帽子。
苏联解体以后,“同志”不好再称呼了,俄罗斯人不知所措,干脆称呼男人”“女人”。于是,有人在喊 一个人,却能引起半条街的回头率。“男人”和“女人”可以成为一种称谓,似乎是回到了对人的最本质、最普世的称谓层面,但也消解了语言的存在价值,实际上是语言的悲哀。“美女”一词所显示的,也是语言的滑稽与悲哀,对于用词和称谓的不加节制,有一天也许会导致中国人只能相互称“男人”和“女人”的尴尬境地了。“美女”一词的泛化体现的恰恰是语义的匮乏,以及词语尊严的下滑和人的漫不经心。
与第二段画线处“情人眼里出西施”特定审美现象,最接近的是( )。
  • A.爱屋及乌
  • B.洛阳纸贵
  • C.买椟还珠
  • D.程门立雪
2 单选题 1分
当下社会语言中产生了许多新词,“美女”算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已经不是传统语意上的“美女”了,而是几乎泛指一切女性。“美女”一词的滥用,似乎发端于文学界,所谓“美女作家”。当从文学自身寻找价值比较艰难的时候,从语言学角度去寻找,反而显得容易些了,这也许可以算作中国文学对于语言学的新贡献吧。继女作家统统被称为“美女作家”之后,电视上每出现一位女教授,都会被称为“美女教授”。现在到商场去买东西,都会有营业员凑上来问:“美女,买什么?”
在“美女”中,“美”已经成为虚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美女”对语言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需要重新定义“美”的内涵。如果从前称美女是对女性美的赞赏的话,现在已经完全沦为一种轻薄了。而且,从前的人含蓄,似乎很少在口语中直呼一个人为“美女”,哪怕她真的是一个美女。这不是审美的个体差异问题,也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特定审美现象,而是“美”字的滥用和美女称谓的泛化。就拿文化界来说,百姓对于知识女性的面孔可能是存在着“阅读定势”的,一看没到丑的地步,“美女”一词就脱口而出了,所以,现在大家需要区分的不是谁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而是谁不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了。 当特殊取代一般时,人们所做的就不是从一般中区别特殊,而是从特殊中区别一般了。
一个词汇的运用越是被泛化,意义也就越是被抽空。汉语中有很多词已经被用死掉了,属于一用就滥,一滥就死,比如文化、愿景,等等。在文化界,死掉的词可能还有“大师”和“伟大”。评价一个文化人, 动辄就是“大师”;评价一件文化产品,动辄就是“伟大”;一个二流作家可以被称为“大师”,一部三流小说可以被称为“伟大”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恰恰无大师,恰恰不伟大,才导致了“大师”与“伟大”词汇的泛滥。真正在大师辈出的伟大时代,“大师”与“伟大”这两个词反而是很少用的,大家在谦虚认真地思考、交流与商榷,而不是随随便便把“大师”和“伟大”的帽子一扣拉倒。只有目力不逮的人,才会到处乱扣“大师”与“伟大”的帽子。
苏联解体以后,“同志”不好再称呼了,俄罗斯人不知所措,干脆称呼男人”“女人”。于是,有人在喊 一个人,却能引起半条街的回头率。“男人”和“女人”可以成为一种称谓,似乎是回到了对人的最本质、最普世的称谓层面,但也消解了语言的存在价值,实际上是语言的悲哀。“美女”一词所显示的,也是语言的滑稽与悲哀,对于用词和称谓的不加节制,有一天也许会导致中国人只能相互称“男人”和“女人”的尴尬境地了。“美女”一词的泛化体现的恰恰是语义的匮乏,以及词语尊严的下滑和人的漫不经心。
下列各项中,和“美女”一词同属称谓泛化现象的是( )。
  • A.电视主持人将所有节目嘉宾都称为“老师”
  • B.近年来报纸刊物中频频出现“给力”一词
  • C.皇帝在朝堂上往往称自己的大臣为“爱卿”
  • D.某些人到处宣扬自己的“专家”身份
3 单选题 1分
文化的字义有多种,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髙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文化很不一样,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播,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重道义而远鬼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应当说是极有价值的。西方宗教比较发达,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西方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是“以神为本”。基督教徒也重视为他人服务,这一点当然很好,可还是要信仰一个上帝。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最后信了教,每天晚上跪着祈祷,要和上帝说话。中国的儒家就没有这一套。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可它同时也讲生死轮回,人死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或者变牛变马,这完全是错误的。佛教东来,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迷信成分比较少,这正是儒家比较高明的地方。孔孟偶尔还讲“天”的模糊概念,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但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天”就完全没有上帝的意思了,而是宇宙的本体,中国至少在知识分子阶层,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宗教代道德”的传统。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弟子有若说之用,和为贵。”孟子说 。”“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和解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
填入文中画线处的恰当的一句名言是( )。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B.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C.君子积而不流
  • D.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4 单选题 1分
文化的字义有多种,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髙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文化很不一样,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播,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重道义而远鬼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应当说是极有价值的。西方宗教比较发达,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西方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是“以神为本”。基督教徒也重视为他人服务,这一点当然很好,可还是要信仰一个上帝。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最后信了教,每天晚上跪着祈祷,要和上帝说话。中国的儒家就没有这一套。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可它同时也讲生死轮回,人死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或者变牛变马,这完全是错误的。佛教东来,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迷信成分比较少,这正是儒家比较高明的地方。孔孟偶尔还讲“天”的模糊概念,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但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天”就完全没有上帝的意思了,而是宇宙的本体,中国至少在知识分子阶层,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宗教代道德”的传统。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弟子有若说之用,和为贵。”孟子说 。”“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和解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
本文的中心是( )。
  • A.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 B.以人为本和以和为贵
  • C.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比较
  • D.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
5 单选题 1分
文化的字义有多种,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髙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文化很不一样,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播,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重道义而远鬼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应当说是极有价值的。西方宗教比较发达,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西方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是“以神为本”。基督教徒也重视为他人服务,这一点当然很好,可还是要信仰一个上帝。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最后信了教,每天晚上跪着祈祷,要和上帝说话。中国的儒家就没有这一套。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可它同时也讲生死轮回,人死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或者变牛变马,这完全是错误的。佛教东来,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迷信成分比较少,这正是儒家比较高明的地方。孔孟偶尔还讲“天”的模糊概念,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但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天”就完全没有上帝的意思了,而是宇宙的本体,中国至少在知识分子阶层,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宗教代道德”的传统。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弟子有若说之用,和为贵。”孟子说 。”“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和解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
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孟观念中的“天”是个模糊概念,它仅指神。“天”作为宇宙的本体,是宋明理学阶段确立的
  • B.中国知识分子对宗教思想相当淡薄,这与孔子始终强调“人”及儒教在中国文化中占主要地位有密切关系
  • C.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这是不恰当的
  • D.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做事讲和谐,即用正确意见去纠正错误意见,达到恰到好处,而不人云亦云,盲目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