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半年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四批

卷面总分:100分
答题时间:100分钟
题量:3题
题型:问答题
试卷简介: 2018下半年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四批, 此试卷为参加"教师资格面试 - 高中生物"的考生提供的"2018下半年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四批"的答案和解析。

试题预览

1 问答题 0分
高中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水华形象的资料,课上分享。
淡水水体富营养化会使得蓝藻生长过度,导致水华的产生,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那蓝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
(二)新课讲授
1.教师分别出示蓝藻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让学生识图、辨认、归纳和总结。提问:
(1)相较于植物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蓝藻细胞有什么不同?(蓝藻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植物细胞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有什么结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结构?(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核糖体和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
2.教师分别出示蓝藻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提问:二者在细胞结构上有何共同特点呢?
(两者均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是拟核。细胞器方面,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3.教师总结:科学家根据细胞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那蓝藻细胞、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哪个是真核细胞?哪个又是原核细胞呢?(蓝藻细胞和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植物细胞为真核细胞。)
4.教师提问:同学们总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完成下面的表格。



(三)巩固提升
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它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呢?
观察蓝藻模式图,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蓝藻虽然没有叶绿体,但是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依旧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开展调查活动,校园池塘水华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细胞都有细胞核吗?都有染色体吗?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 问答题 0分
高中生物《二倍体、多倍体》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生物的染色体图谱,并组织学生观察,从不同图谱中找出其中的染色体组数各有多少条。随后指出:染色体组数不同的生物个体我们可以用什么名称来进行命名。
(二)新课讲授
1.二倍体、多倍体的定义
教师利用二倍体和三倍体等来将染色体图谱中所代表的生物命名,随后组织学生利用所给出的染色体图谱教材说出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的异同。(相同: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不同:所含染色体组数不同)教师指出三倍体和四倍体都属于多倍体进而共同总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定义。(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三倍体,如香蕉、无籽西瓜等;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四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被称为四倍体,如马铃薯。)
2.多倍体植株的特点
教师拿出四倍体和二倍体的葡萄和草莓,提问: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据此组织学生两个人为一组总结多倍体植株的特点(多倍体的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例如,四倍体葡萄的果实比二倍体品种的大得的多,四倍体番茄的维生素C的含量比二倍体的品种几乎增加了一倍。因此,人们常常采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来获得多倍体,培育新品种。)
3.多倍体的形成
询问学生该如何获得多倍体,并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关视频,组织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什么?其中使用秋水仙素获得多倍体的原理是什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自愿发表见解。随后师生总结得出: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就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
(三)巩固提高
利用无籽西瓜的形成图解阐述无籽西瓜的形成过程并指出其中二倍体植株、三倍体和四倍体植株所指代的生物个体是哪个。
(四)小结作业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学习的重要内容,带领学生共同回顾。
组织学生课下查阅二倍体和多倍体的生物都有哪些。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谈谈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2.怎样快速准确的辨别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3 问答题 0分
高中生物《碳循环》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置疑问,激趣导入。
教师提问:地球在形成的几十亿年当中,除了偶然坠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外,地球得不到更多的物质输入。然而亿万年来生态系统内的物质没有被生命活动耗尽,这是为什么呢?
(物质能够被循环使用,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更不会被消耗殆尽。)
教师追问:物质在生态系统内是如何进行循环的呢?这节课我们以《碳循环》为例来探究一下。
(二)新课展开
1.教师多媒体播放碳循环模式图或动画。
(1)说一说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以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等的光合作用,形成可供动物取食的有机物,一部分被动物食用后,通过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CO2的形式回到无机环境,另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回到无机环境,部分动植物遗体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形式保存,经过人类的燃烧利用回归无机环境。)
(2)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的去向有哪些?
(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被分解者分解;自身的呼吸消耗;部分遗体变成煤、石油等燃料。)
(3)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的循环形式是什么?
(主要是以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
(4)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是怎样流动的?
(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学生自由阅读相关内容,找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
(1)根据碳循环的过程,说一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是什么?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其特点有哪些?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学生小组讨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什么不同点?
(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4.教师多媒体展示温室效应危害的图片并提问。
(1)温室效应的成因是什么?
(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使地层中积存的大量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
(2)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
(温室效应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温室效应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大力植树造林,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本节课知识点的归纳。
作业:思考物质循环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老师请你谈一谈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
2.请简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