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3分

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基于《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文体特点,应让学生自排话剧进行表演,比使用电影直接展示给学生效果更要突出
  • B.基于剧本人物众多、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人物耗时耗力的情况,通过观看电影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象区分、理解各色人物特点
  • C.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可能较难体会,使用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
  • D.结合《茶馆》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体味《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 解析题 15分
案例:
阅读《醉翁亭记》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作者时不但结合了注释,还查阅了相关资料,很好。谁能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生答)
师:的确,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被贬之际。那么,他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抑郁、感伤。
师:古人常“借酒消愁”,通过预习你们发现作者采取了什么方式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呢
生:游览醉翁亭。
师:游览了醉翁亭之后。作者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醉翁亭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师:下面老师先朗读一下课文。(稍停)给点掌声啊!(生微笑鼓掌)还有点儿要求,在听老师朗读时,要做好圈点批注,并感受文中流露的情感。(师朗读,生边听读边做圈点批注)
师:好。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生:旷达。
生:洒脱。
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当时的情态
生:“醉”。
师:非常准确。我们能感受到此时的作者已不再满腹忧愁,而是放情林木、醉在山水。那么作者到底为何而“醉”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并尝试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本文。(课件展示研讨问题:1.本文结构精巧,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2.本文语言出色,品一品,作者是如何锤炼的 3.本文意境优美,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创设的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研讨问题,师从旁点拔、指导)
师: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不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而有神,散而不乱。本文在结构上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课件展示问题1)
生:本文思路清晰,让人耳目一新。
师:请你给大家梳理一下本文的思路好吗
生:第1段,主要写亭周围的环境,亭名的由来;第2段,写景;第3段,写游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游: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
师:很好。这位同学为大家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下面请看屏幕,结合提示朗读课文。
(课件展示——课文的思路)(生结合课件提示,朗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从思路上进行了分析,谁能从别的角度说说
生:文章线索用得好,行文中作者始终抓住了一根“金线”。
师:这根“金线”是什么
生: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山肴铺地,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上下,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而这一切都是为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精彩。全文围绕一个“乐”字一路写来,将诸多材料巧妙而有序地连缀起来,如同一根彩线串起了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成为熠熠生辉的珠链。其他同学还有发现吗
生:行文中还处处讲究呼应。
师: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吗
生:例如文章一开始写到:“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但太守是谁暂不表.埋下伏笔。直到结尾才揭示:“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使文章内在结构严谨。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又从线索、呼应方面进行了分析,还有新发现吗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生自由读第1段)
师:哪位同学先说
生:作者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写“琅岈山”“蔚然而深秀”.再写酿泉。最后引出醉翁亭。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引出醉翁亭
生:这样可以使文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师:除此之外,为使文章层次清晰,在用词上有什么讲究 (生纷纷举手)
生:每一层都用一个“也”字结住。
师:老师也发现了。全文用了21个“也”字,不仅帮助结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但绝无单调之感。奥妙何在呢 (课件展示研讨问题2)
师:我们不妨做一下比较。大家齐读一下“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一句。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会有什么不同 (生细读品味)
生:没有了“也”字。读起来感觉有点不自然。
生:也表现不出原句作者的那种得意的心情。
师:看来“也”字还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生:老师,还有25个“而”字!
师:能说说它的用法吗 (生摇头)
师:“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但在分析其用法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看看谁判断得又快又准。
(课件展示练习:说说下列语句(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生抢答,师点拨.讲解)
师:同学们对“而”字的用法了解较好。同学们在句式上有没有新发现
生:有。成对句子多。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句子。好的散文就像诗,可以创造一种优美的意境。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感受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课件展示研讨问题3)(听配乐朗读,并鼓励学生想象画面)
师:美吗
生:真美!(生显出陶醉的神情)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有山、有水、有林、有泉,简直是一幅山水画。
生:我看到了早晚之景。
师: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太阳出来,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气消散,又显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乌云聚拢,山谷一片昏暗。
师:看来你是真进入课文中了。还看到了什么 。
生:看到了四季变幻之美。
师:让我们齐读感受一下。(课件展示醉翁亭四季变化的优美画面,师生齐读感受四季之美。)
师:那么作者到底为何而“醉”呢 (生讨论)
师:谁能谈谈
生:我觉得是为酒而“醉”。
生:我认为是为美景而“醉”。
师:还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生: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为百姓的和乐而“醉”。
师:你考虑得很深入。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醉翁”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醉翁11生格深处那放逸坦荡的文人习气和旷达自适的生活智慧。好.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下大家的才艺展示。
生:我画了一幅画。
师: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图画略)
生:老师.我们几个表演一下“众宾欢”可以吗
师:可以啊!掌声鼓励!(生表演略)
师:几位同学的表演不但再现了当年的情景。而且还适当加入了想象。
生:我想领大家游览一下“醉翁亭”。
师:那就请吧。(该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还自备了“道具”)
师:最后让我们一同背诵课文,再次感悟本文的诗情画意。(生集体背诵课文,师请几位同学当堂背诵.并鼓励)
问题: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醉翁亭记》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自选两个角度进行评析。(20分)
2 解析题 15分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题。
大成若缺
①人生是一幅水墨画,我们细心勾勒着一笔一画。当我们遇见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时,用力描上一笔。然而,正如水墨画的韵致在于留白,人生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我们不必妄想将它们全部做到,因为大成若缺,要学会舍弃纷繁与杂念,同时也不泯灭大关怀。
②我们要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那是顺应本心的选择。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一座小屋,他说那是更接近天堂的地方;叶芝说他要走了,存心要到一个远离喧啸的湖岛去获得安宁;海德格尔更是认为人应当诗意地栖居。他们所做的远非世人认为的重要的事。但他们的心灵却甘之如怡。鸟儿欢笑,春暖花开,似乎缺少了生活的激情,但只要他们认为这是生命的真谛,这样做又有何不可
③我们往往认为大丈夫要建功立业,在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时,恍然发现还有更重要的事,但往往因此一事无成。忙学习之时觉得社会实践更重要,真正参与社会实践了,又认为在求知中务实根基更为迫切。这样就如一个麦比乌斯环一般,永无了结。放眼当前,不要在意所谓的缺憾,其实那是我们通往更深、更远处的捷径。林徽因曾经是沙龙上众星捧月的焦点人物,却能在被困李庄时恬淡自如地生活,提个瓶子上街添油买醋,她知道此时此刻生存比抱负更重要。
她旅美留学,循规蹈矩地学习英语和建筑,洋文好得令美国学者费慰梅称奇,她却又在疾病缠身之际坚定信念,毅然留在祖国,用她的细腻经营着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她不刻意追求更重要的事,可却在无意间已站上了智慧的高地。
④大成若缺,是不必追求刻意的圆满,但绝不是虚无。如果心中没有一个成大事的目标,那也是无法成功的。浮躁喧哗的当今社会,出现了一批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他们智商很高,但把世俗、功利、圆滑等作为了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做好眼前的事,却不是谋眼前之利。昔日里如谭嗣同那般为更重要的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殉道者再难见到。可我们不能泯灭心忧国家大事的情怀。谭继洵身为谭嗣同的父亲。在儿子以身殉国之后曾说:“我虽为达官贵族,但我儿在青史上的名声将会远高于我。”我感动于谭嗣同那实现浮士德所言“最高瞬间”的勇气,也钦佩其父的理性与深远目光,这都是利己主义者无法企及的。
⑤身为热血青年,我们不仅要从眼前真正重要的事情做起,更不可丧失了追寻更重要的事的信念,以永远在大成若缺之路上燃灯前行。我们更要铭记,是如谭嗣同那般的正义与勇气,化作了人类文明天幕上与贞德、布鲁诺齐肩的璀璨星辰。
问题:

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5分)
查看材料
3 解析题 15分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题。
大成若缺
①人生是一幅水墨画,我们细心勾勒着一笔一画。当我们遇见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时,用力描上一笔。然而,正如水墨画的韵致在于留白,人生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我们不必妄想将它们全部做到,因为大成若缺,要学会舍弃纷繁与杂念,同时也不泯灭大关怀。
②我们要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那是顺应本心的选择。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一座小屋,他说那是更接近天堂的地方;叶芝说他要走了,存心要到一个远离喧啸的湖岛去获得安宁;海德格尔更是认为人应当诗意地栖居。他们所做的远非世人认为的重要的事。但他们的心灵却甘之如怡。鸟儿欢笑,春暖花开,似乎缺少了生活的激情,但只要他们认为这是生命的真谛,这样做又有何不可
③我们往往认为大丈夫要建功立业,在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时,恍然发现还有更重要的事,但往往因此一事无成。忙学习之时觉得社会实践更重要,真正参与社会实践了,又认为在求知中务实根基更为迫切。这样就如一个麦比乌斯环一般,永无了结。放眼当前,不要在意所谓的缺憾,其实那是我们通往更深、更远处的捷径。林徽因曾经是沙龙上众星捧月的焦点人物,却能在被困李庄时恬淡自如地生活,提个瓶子上街添油买醋,她知道此时此刻生存比抱负更重要。
她旅美留学,循规蹈矩地学习英语和建筑,洋文好得令美国学者费慰梅称奇,她却又在疾病缠身之际坚定信念,毅然留在祖国,用她的细腻经营着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她不刻意追求更重要的事,可却在无意间已站上了智慧的高地。
④大成若缺,是不必追求刻意的圆满,但绝不是虚无。如果心中没有一个成大事的目标,那也是无法成功的。浮躁喧哗的当今社会,出现了一批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他们智商很高,但把世俗、功利、圆滑等作为了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做好眼前的事,却不是谋眼前之利。昔日里如谭嗣同那般为更重要的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殉道者再难见到。可我们不能泯灭心忧国家大事的情怀。谭继洵身为谭嗣同的父亲。在儿子以身殉国之后曾说:“我虽为达官贵族,但我儿在青史上的名声将会远高于我。”我感动于谭嗣同那实现浮士德所言“最高瞬间”的勇气,也钦佩其父的理性与深远目光,这都是利己主义者无法企及的。
⑤身为热血青年,我们不仅要从眼前真正重要的事情做起,更不可丧失了追寻更重要的事的信念,以永远在大成若缺之路上燃灯前行。我们更要铭记,是如谭嗣同那般的正义与勇气,化作了人类文明天幕上与贞德、布鲁诺齐肩的璀璨星辰。
问题:

这是一篇高中学生的习作,请认真阅读自选角度结合其具体内容指出其优点。(15分)查看材料
4 解析题 15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苏轼《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 ”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课文介绍
《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分)
查看材料
5 解析题 15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苏轼《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 ”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课文介绍
《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请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查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