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2023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预测试卷2

题量:21题
题型:单选题, 解析题
试卷简介: [高中]2023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预测试卷2, 此试卷为参加"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学】"的考生提供的"[高中]2023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预测试卷2"的答案和解析。

试题预览

1 解析题 15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原文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问,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
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四课《短文三篇》,同课另外两篇短文为《信条》《热爱生命》。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分)
查看材料
2 解析题 15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原文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问,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
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四课《短文三篇》,同课另外两篇短文为《信条》《热爱生命》。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请为本文设计两道课堂练习题,说明设计意图并给出参考答案。(20分)
查看材料
3 解析题 15分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题。
肩膀
①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个行人,微弓着腰,担着沉甸甸的行囊,独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画的题目。
②亘古以来,因人类的智慧、愚笨,愁便似喷发的火山熔岩,层层堆叠,凝住,冷却……人世间,有人肯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何等的气慨!又是何等的悲壮!也许还有些许的无奈……
③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是李白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他愁的是遭贬的不幸,来这岸边借酒销愁。是李煜吧。“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他愁的只是小家园的悲哀,最后南唐后主只能结束于一杯毒酒。是李清照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她只是愁思念的绵绵无期!
④有谁愁的是旷世的悲哀 有谁愁的是古今的灾难 他们在这岸边徘徊、沉吟、挥泪,历史在岸边的樵石上刻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
⑤三闾大夫停留过,思考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情怀的写照吧!举身赴汨罗,这是他愁绪的延续吧!我看见了他的悲哀,看尽了他的痛楚,他默默地走开,却留给后世以悲壮!
⑥鲁迅先生停留过,他用铁一样的笔杆批判着,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在忧愁,他的肩上有着自古至今的愁!“人吃人”的社会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他发出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留给后人的思索。他因为无所畏惧,他所以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
⑦“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多少人的愁穿越时空,绵延至今;有多少人的愁承前启后,亘古不衰 是啊!他们还活着,他们仍然在愁着。
⑧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 是责任!
⑨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的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
⑩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但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
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坚实的肩膀啊!
问题:

以上是某位高中学生的习作,阅读请自由选择角度,结合作文内容进行评析。(12分)查看材料
4 解析题 15分
案例:
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一、开门见山,直入新课
二、切入生活,调动体验
师:从小学到中学,我们走过了不少地方,遇到了不少人,经过了不少事,请大家想想有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你们留念的记忆片段
生:我没有搬家的经历,所以不知道。
师:我说过搬家的事吗 (轻拍对方肩膀)你还没有换好角色。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那么多。难道你都是很洒脱地和他们说Bye—bve吗 在这一路上有没有哪一刻想回望一下
生:我想回忆童年的事情.那些都是我现在最开心的记忆,最重要的记忆。
师:你说是现在最重要的记忆。有什么能够证明它吗
生:童年趟过的小河、爬过的山坡、骑过的水牛,都是证据,都可以证明。
师:很好。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生:我有过一次搬家的经历,那些琐碎普通的事物,点点滴滴在我心中.现在它们都成了我重要的证据。
师:同学们很认真,刚刚两位同学一个说有搬家的经历,一个说无搬家的经历,都知道我们课文里提及了搬家一事,看来课前都认真做了准备。正如刚刚那位同学所说,证据就是一些普通的事物。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所说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看看“证据”都有些什么。
(生认真读课文)
生:草、土墙、破墙圈、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木橛和铁钉。
师:还有吗
生:烟垢、灰、划痕……
师:同学们可有发现,这些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琐碎的事物。然而也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些普通琐碎的事物承载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记忆和印迹.作者也和我们一样,今生今世的证据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事物。作者写这些事物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二段和第四段。
四、锁定局部.品读赏析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来学习第二段。请大家将这段齐读一遍。(生齐读: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师:请大家注意,作者说“我走的时候”。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篇文章是从今天的角度去回味往日的生活。
师:很好,“回味”这个词用得很准确。那他到底是在回味什么呢
生:回味离开故乡时的那种心情。
师:作者说“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还不知道”(重读“还”字)表明作者现在回想起当年离开故乡时的情形.心情怎样
生:有点责怪自己。
师:很好,你读读,把那种责怪自己的心情读出来。(生有感情地读,全体掌声)
师:读得很好。这一段,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还不止“还不知道”。请大家勾画出传达作者情感的字词.
生:作者用了表达强烈感情的“啊”字。“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词。非常好。作者要用这两个“啊”字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强烈情感
生:强烈的期盼,期盼草越长越茂盛.期盼墙站稳。
师:这里还有没有其他的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词语呢
生:“千万”。
师:“千万”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无论如何。不管风吹雨打,不管人推牛撞。都不能倒。
师:你说得可真好。请你读一读,读出那种强烈的期盼。(生朗读)
师:你读得很好了,但老师觉得味儿还不够,再试试。语气上似在和草、墙商量,情感除了强烈的期盼,还有一种厚重的嘱托。(该生表情十分投入地朗读。众生掌声)
师:太好了,够味儿了。大家再看看,后面的句子也用了“千万”……
(生不自觉地读出了那些句子:“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
师:同学们很善于寻找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情感。大家看,还有没有与“千万”一样,也表达作者强烈的期待之情的词语 (生沉默,一分钟后)
生:“最好”。作者说:“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最好”,表达的是内心最大的愿望。
师:你真会分析。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些表达内心强烈情感的词语,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期盼。这样的词语在这句中还有吗 (生沉默)
师: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将“一小块”换为“几打”。将“破”删掉)这样读好吗
生:不能,不能表达那种强烈的情感。因为这“破”、这“一小块”表现了“我”希望留下证据的愿望十分真切、强烈。
师:好!请一位认为自己可以比其他同学读得更好的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下。谁来挑战
生:(入迷地开始表演他的朗读,语言已不够表达他的情感,于是手舞足蹈)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
师:你读得不错,不过我还想听到那种强烈的期盼,虽然“我”知道土墙经受不住风雨的敲打、岁月的洗礼,终会坍塌,然而我依然有那强烈的期望,所以要读出那种强烈的情感来。(另一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读得太好了,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请同学们再勾画出该段中刚才被他忽略的表达情感的字词。
师:同学们再看一下,除了责怪、期盼以外,还有什么样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
生:有一种后悔的情感。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是啊!有一种后悔、惋惜。还有吗 (生沉默)
师:(提醒)“把……留下”四个连用,“留下……”三个连用,同学们注意前后作者的情感可有变化 大家先将这部分读读,仔细揣摩。(生读)
生:好像有。
师:请在该句话中,找一两个最能体现其情感变化的字词。
生:“即使”。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即使”本来就是一个连词,我就感觉在这里有了变化。
师:很好,你在揣摩的时候注意了词性,值得表扬。稍后我们再来验证你的感觉对不对。还有吗
生:我也认为是“即使”。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即使”是一个表示让步的连词。请问,作者的情感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
生:虽然“我”极力想留下些证据,然而,土墙房子在风雨中定会坍塌,作者虽然一再强烈地嘱托,终免不了这样的事实,所以他就不再乞求。就变得强硬了,就像我们平时和别人谈话一样。
师:你太聪明了。同学们就她的观点再做思考,然后在“即使”一词旁边做好批注。(师随机看看同学们批注的情况)
师:该句中还有一个词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点,大家找找。
生:“啊”变成了“吧”。
师:太棒了,请同学们再带着这种强烈的期盼、略微的伤感和变化的情感来朗读该段。(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证据其实很简单,就是那些承载了我们印迹的琐碎的普通的事物。如此简单、平淡却让我们如此留念、回味。
问题: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某版教材《今生今世的证据》一课的微型课,阅读并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评析。(20分)
5 解析题 15分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题。
肩膀
①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个行人,微弓着腰,担着沉甸甸的行囊,独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画的题目。
②亘古以来,因人类的智慧、愚笨,愁便似喷发的火山熔岩,层层堆叠,凝住,冷却……人世间,有人肯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何等的气慨!又是何等的悲壮!也许还有些许的无奈……
③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是李白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他愁的是遭贬的不幸,来这岸边借酒销愁。是李煜吧。“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他愁的只是小家园的悲哀,最后南唐后主只能结束于一杯毒酒。是李清照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她只是愁思念的绵绵无期!
④有谁愁的是旷世的悲哀 有谁愁的是古今的灾难 他们在这岸边徘徊、沉吟、挥泪,历史在岸边的樵石上刻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
⑤三闾大夫停留过,思考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情怀的写照吧!举身赴汨罗,这是他愁绪的延续吧!我看见了他的悲哀,看尽了他的痛楚,他默默地走开,却留给后世以悲壮!
⑥鲁迅先生停留过,他用铁一样的笔杆批判着,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在忧愁,他的肩上有着自古至今的愁!“人吃人”的社会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他发出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留给后人的思索。他因为无所畏惧,他所以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
⑦“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多少人的愁穿越时空,绵延至今;有多少人的愁承前启后,亘古不衰 是啊!他们还活着,他们仍然在愁着。
⑧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 是责任!
⑨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的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
⑩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但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
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坚实的肩膀啊!
问题:

请从第②③④段最少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8分)
查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