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考试试题

[解析题]某城市交通改造项目,新建主干道5条,扩建主干道4条,新建次干道4条,扩建次干道2条,新建支路2条。道路总长度30km,总面积9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积60万平方米,扩建30万平方米。工程还包括桥梁工程、排水工程、道路照明、绿化工程、交通管理、公共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维修养护、征地及动迁等。其中征地和动迁需要永久占用土地2000亩,其中占用国有土地1600亩,征收农村集体土地300亩;拆迁房屋面积8万平方米;影响企事业单位23家,拆迁房屋面积1万平方米;影响商业店铺19家,拆迁房屋面积2000平方米。该城市地理坐标在北纬40°12'~40°77'之间,东经124°52'~125°38'。区域面积4071km2,人口150万人;市区面积300km2,地势地貌特征是北高南低,由北向南逐级倾斜,地面海拔高度平均为4m,地面平坦,多水无山,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9.2℃,最高34.8℃,最低-26℃,年日照时间在2700h以上,无霜期170天,年平均降雨量633mm,年平均风速4.3m/s。共有道路156条,总长度134km,车行道250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100万平方米;排水管渠总长200km;街灯2万盏,地埋输变线长120万米。城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项目影响范围内不涉及文物及自然栖息地等内容。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本项目的污染控制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分别是什么? 2.施工期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3.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降排地下水? 4.简述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5.营运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
[解析题]某水电枢纽工程为西南地区A河梯级开发中的一级,水库淹没和永久占地15km2(含耕地263hm2,其中基本农田247hm2),临时占地239hm2,基本农田50hm2,其余为林、旱、灌草地。工程需搬迁安置移民2700人,分5处安置。生产安置3960人。土地平衡仅可新增高质量耕地160hm2用于补偿。   工程影响区生态脆弱,有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河谷植被主要为灌草丛和灌丛。水库淹没线以下有36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枢纽建设区及周边为粮食高产区。河流坡降大,鱼类资源丰富,以适应流水生境的鱼类为主。其中有某一种本地特有洄游性鱼类,卵苗需长距离顺水漂流孵化,库区内分布有该鱼集中产卵场。[2009年真题]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列出运营期水文情势变化对库区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 2.说明本工程建设对鱼类的影响。 3.本工程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应注意哪些问题?提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措施。 4.按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原则,本工程还应采取什么措施? 5.针对本工程环境影响区的特点,生态现状调查应重点调查哪些内容? 6.指出本工程移民安置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7.本工程建设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应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8.若本工程为引水式年调节电站,指出对坝下区域的主要生态影响。 9.指出本工程生态影响应重点评价的内容。 10.指出工程影响范围内基本农田调查应给出的结果。 11.本工程建设对陆生野生动物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12.若原河道中有鳗鲡等降河性洄游鱼类,指出工程建设对其主要影响。 13.说明工程建设对流水性鱼类的影响。 14.简要说明库区蓄水后可能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或水环境风险)。
[解析题]某矿厂处理矿石13000t/d,日产出尾矿8450t,井下充填用去4850t/d,年均仍有3600t/d,即平均118.8万t/a,需74万m3/a的库容来堆存。在全部31年的计算服务年限内需堆存3683万t的尾矿,计算库容2301万m3。为彻底解决企业的铜矿尾矿出路问题,决定在某村建尾矿库。   尾矿库项目由尾矿库、尾矿输送管道、尾矿回水管道、尾矿输送泵房(现有)、移动式浮船取水泵站、管道(现有),供电网组成。尾矿坝涉及采用碾压混合料坝,混合料的主要原料完全取自库内。尾矿坝为碾压混合料不透水坝,坝顶标高120m,坝高80m,坝长729m,顶宽4m。采用库后放矿,依托山体向坝前排尾。   拟建尾矿库库址下游为老鸦岭水库,该水库1959年建设,属小(二)型三类水库,水库集水面积为0.81km2,总库容17.9万m3,目前浇灌农田350亩(1亩=667m2)。   环评应考虑尾矿库回水是否满足农业灌溉要求。如满足农业灌溉水质要求,应根据农业灌溉的需要,采用水泵将尾矿澄清水泵入老鸦岭水库。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项目位于水库上游,环评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项目的评价阶段在什么时期?尾矿库运行期间对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3.尾矿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4.尾矿库何时进行生态恢复?南方地区生态恢复适宜的植物是什么? 5.尾矿库风险防范措施是什么?减缓和消除事故环境影响的措施是什么?
[解析题]某煤化公司位于北方山区富煤地区,周围煤矿密集,在煤洗选生产过程中,产出中煤和煤矸石约100万t/a,且周围现存煤矸石有600万t/a以上。该公司决定利用当地的煤矸石、中煤,安装4台超高压135MW双缸双排气凝汽式直接空冷汽轮发电机组和4台480t/h循环流化床锅炉。   该自备电厂设计煤种配比为煤矸石:中煤=22:78,校核煤种的配比为煤矸石:中煤=30:70,根据煤质检测报告,煤矸石、中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分别为5050kJ/kg、14600kJ/kg。锅炉采用湿法脱硫(脱硫效率95%)、电袋除尘(效率99.9%)后,烟气经2座150m高钢筋混凝土烟囱排入大气(2台炉合用一座烟囱),两座烟囱相距100m。该项目SO2排放总量636t/a,NOx排放总量829t/a,烟尘排放总量128t/a,计划通过淘汰本地区污染严重的小焦化厂6家,削减SO2排放总量1000t/a、NOx排放总量1000t/a、烟尘排放总量166t/a,作为本项目总量来源。该项目位于北方缺水地区,电厂生活用水采用煤化公司自备井提供的自来水;生产用水有三个备选取水方案:A方案是以项目南15km处的水库为水源;B方案是以项目5km以内附近多家煤矿矿坑排水作为水源;C方案是以项目往南10km处拟建中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作为水源。上述三个备选水源水质水量均满足电厂用水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目是否属于资源综合利用电厂?依据是什么? 2.根据该项目备选取水方案,确定推荐的取水方案,并说明原因。 3.请计算该项目两个烟囱的等效烟囱高度和位置。 4.该项目是否符合总量控制要求?
[解析题]某市在城区北部S河两岸规划建设大型居住区项目,其中位于S河南岸的一期工程已建成,尚未入住;现拟建设位于S河北岸的二期工程。   二期工程规划占地面积3km2,建设内容包括:居住楼房、配套幼儿园、小学、综合性医院、超市、饮食等服务设施,以及燃煤集中供热锅炉房和垃圾中转站、公共地下停车场等;供排水接市政给排水系统,民用燃气由天然气输配管网供应;S河按景观河道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项目规划用地范围内现有两个村庄,人口约为2000人;有废弃的化肥和农药仓库、简易的废品堆存场、建筑垃圾堆存场以及遗留的生活垃圾等。   项目规划用地西侧隔200m宽绿化带为规划的电子工业园区;北侧50m处为规划的城市主干道;东侧紧邻城市次干道,该次干道以东为正在建设的另一大型居住区;S河流向为自西向东,现状为城市纳污河道,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北部建成区未纳入城市排水管网的污水均排入S河,河道淤积严重,夏季有明显异味。   【问题】   1.指出本项目二期工程建成后的主要大气污染源。   2.指出本项目二期工程需对哪几类污水配套建设预处理设施,并分别提出应采用的处理工艺。   3.需对哪些环境要素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分别说明理由。   4.本项目二期工程配套幼儿园、小学的选址,应考虑规避哪些噪声影响?   5.指出S河环境综合整治应包括的工程内容。
[解析题]某市拟建一个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中心,其主要的建设内容包括:安全填埋场、物化处理车间、稳定固化处理车间、公用工程及生活办公设施等。该地区主导风向为SW,降雨充沛。   拟选场址一:位于低山丘陵山坡及沟谷区,西南侧直线距离1.8km处为某村庄,主要植被为人工种植的果园、水稻、蔬菜等。选址所在地区交通方便,仅需建进场公路1km;垃圾运输沿途经过3个村庄,人口居住稀疏。选址区场地外东北侧为地势最高点,场地北部有一条东西走向沟谷,在沟谷西部有一个人工土石坝,沟谷汇水在此形成一个人工鱼塘。场地外南侧池塘为最低点,场地南部汇水沿南侧坡地汇入南部沟谷向南流出。选址区南侧5km处有一个森林公园。选址区位于最近水厂取水点上游25km处。距离选址区西边界0.2km处有一高压高架输电线穿过。   拟选场址二:位于某村庄北面山谷(距离该村1.5km),地表植被主要为马尾松一芒萁群落和人工种植林,交通方便。需建进场公路0.8km;垃圾运输沿途经过2个村庄,人口居住比较密集。选址区临近森林公园(约1km),场地周围地势南高北低,北侧有一水塘(非饮用水)。选址区位于最近水厂取水点上游20km处,距最近变电站1km。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两个场址的比选,哪个更适合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中心?请说明理由。 2.该建设项目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3.该项目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水环境影响的主要评价因子包括哪些? 5.环境影响预测的主要内容及预测时段包括哪些?
[解析题]梅林市拟对连接城市近郊和市西北乡镇武源镇的四级公路进行扩建。武源镇位于山岭重丘区。现在公路全长56 km,为砂石路面,沿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草地和耕地,公路穿越市级森林公园的一般游憩区,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武源河发源于市域西北部,流经武源镇、市级森林公园和梅林市中心区。梅林市城区上游6.0 km处上建有一座梅林水库,主要功能为防洪和农业灌溉。 工程拟将现有四级公路改、扩建为二级公路,铺设沥青路面。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定的工程方案为:沿现有公路改、扩建,局部改移路段累计长度约5.6km (其中森林公园改造段3处累计长度1.2 kin),在梅林水库回水区上游2.5 km原桥址处新建S大桥跨越武源河,线路全长54.2 km。拟定的工程方案部分技术指标见下表。 S大桥至城市近郊路段东侧山坡有一处敬老院,院内有前后相距12m的平行布置的A、B两栋二层建筑,楼宽8m,层高均为3m,B栋一层室内地面较A栋一层室内地面高7m,敬老院围墙高2m。扩建后公路红线距正对公路的敬老院围墙10m,距首排正对公路的A栋建筑40m,路面比A栋建筑一层室内地面低1 m。评价技术单位拟在敬老院围墙前1 m、A栋建筑二层窗前1 m各设1处声环境监测点。 1.评价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还需了解哪些工程建设信息? 2.开展森林公园的路线评价,需关注哪些主要影响(列举四项) ? 3.为评价S大桥施工期水环境影响,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4.对敬老院的声环境监测布点应做何调整?
[解析题]某公司拟在工业园区新建6×104t/a建筑铝型材项目,主要原料为高纯铝锭。生产工艺见图7-1。 采用天然气直接加热方式进行铝锭熔炼,熔炼废气产生量7000m3/h,烟尘初始浓度350mg/m3,经除尘净化后排放,除尘效率70%;筛分废气产生量15000m3/h,粉尘初始浓度1100mg/m3,经除尘净化后排放,除尘效率90%;排气筒高度均为15m。 图7-1建筑铝型材生产工艺流程图 表面处理工序生产工艺为:工件→脱脂→水洗→化学抛光→水洗→除灰→水洗→阳极氧化→水洗→电解着色→水洗→封孔→水洗→晾干。表面处理工序各槽液主要成分见表7-1。表面处理工序有酸雾产生,水洗工段均产生清洗废水。拟设化学沉淀处理系统处理电解着色、水洗工段的清洗废水。 表7-1表面处理工序各槽液主要成分 (注:《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规定,15m高排气筒颗粒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20mg/m3,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3.5kg/h。《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9078—1996)规定,15m高排气筒烟/粉尘排放限值100mg/m3。)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评论熔炼炉、筛分室废气烟尘排放达标情况。识别封孔水洗工段的清洗废水主要污染因子。针对脱脂、除灰、阳极氧化水洗工段的清洗废水,提出适宜的废水处理方案。给出表面处理工序酸雾废气净化措施。给出电解着色水洗工段的清洗废水处理系统产生污泥处置的基本要求。
[解析题]H企业拟在现厂区内建设水暖卫浴零部件电镀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电镀厂房和电镀生产线、电镀废水处理站、工艺废气净化装置、化学品库和固废暂存库等。   电镀生产工艺流程和产污节点见图。各清洗工序均采用逆流漂洗。其中,镀镍工序多级清洗废水经离子交换处理后全部回用,树脂定期更换,其他工序清洗废水排入电镀废水处理站。电镀废水处理站对废水进行分类预处理后再集中处理,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后,通过企业现有排放口排入沙河。酸洗槽、镀铬槽产生的工艺废气分别经配套的集气设施收集,送各自的废气净化装置处理后排放。除油、酸洗、镀铜、镀镍、镀铬工序使用的主要化学品分别为液碱、硫酸、氰化亚铜、硫酸镍和氯化镍、铬酸盐。槽液定期更换。  H企业现有排放口位于沙河右岸。经初步调查,沙河H企业排放口所在断面多年平均流量为120m3/s,水质功能为Ⅲ类。H企业现有排放口的上游3km和下游10km处设有常规水质监测断面。   H企业于2018年3月委托开展环评工作。环评机构收集有沙河相关水文资料、2013年1月~2015年1月各常规监测断面的水质资料。   【问题】   1.分别指出电镀生产过程中酸洗、镀铬工序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   2.分别指出镀铜、镀镍、镀铬工序多级清洗废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   3.指出本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   4.说明进行沙河水环境影响评价需要进一步调查收集的资料。
[解析题]某高速公路工程于2021年获得环评批复,2021年3月开工建立,2021年9月建成通车试营运。道路全长160km,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100km/h,路基宽度26m,设互通立交6处,特大桥1座,大中小桥假设干;效劳区4处,收费站6处,养护工区2处。试营运期日平均交通量约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交通量的68%。建立单位委托开展开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环评文件载明:道路在Q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某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实验区内路段长限制在5km之内;实验区内全路段应采取隔声和阻光措施;沿线有声环境敏感点13处〔居民点12处和S学校〕,S学校建筑物为平房,与路肩程度间隔 30m,应在路肩设置长度不少于180m的声屏障;养护工区、收费站、效劳区污水均应处理到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 初步调查说明:工程道路略有调整,实际穿越Q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路段长度为4.5km,全路段建有声屏障〔非透明〕或密植林带等隔声阻光措施;沿线声环境敏感点11处,相比环评阶段减少2处居民点;S学校建筑物与路肩程度间隔 40m,高差未变,周边地形开阔,路肩处建有长度为180m的直立型声屏障;效劳区等附属设施均建有污水处理系统,排水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设计。 问题: 1、对于Q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对于居民点,声环境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为确定声屏障对S学校的降噪量,应如何布设监测点位 4、按初步调查结果,污水处理系统能否通过环保验收说明理由。
[解析题]南方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城市主城区西侧10km处,成立于2006年,规划面积为30.1km2。成立之初,开发区编制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2015年,开发区进行控规修编并编制了规划调整暨跟踪评价环境影响报告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北部已形成工业发展集中区,汽车、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等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余家。南部以研发和居住为主,研发已初具规模,东南部有红星社区。到目前为止,土地利用率已接近60%,开发区内尚有零星农户散布。 开发区水、电、气供应设施完善。现有生产需热企业全部采用天然气锅炉自行供热,区内供水依托外部供水厂,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现有企业废水收集后全部纳入开发区内东北部的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为5×104m3/d,实际处理4.8×104m3/d,尾水去向为R河。 低碳经济已经起步。部分工业厂房屋面已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公共交通全部采用纯电动车辆,道路已采用太阳能照明灯,红星社区生活垃圾已实现分类收集。 为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升级示范区,开发区编制了2020—2035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规划主导行业包括电子器件制造、高端智能制造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用地布局保持不变,在北部工业用地与南部研发、居住用地之间设置缓冲绿带。保留红星社区,在其南部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区。 开发区规划人口总规模7万人。现有的零星农户也将安置在集中居住区。规划供水仍依托外部供水厂。完善雨污排水管网。扩建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7×104m3/d,2035年达到10×104m3/d,出水水质仍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标准,尾水去向仍为R河。 该市地处河网地区,水资源丰沛。开发区附近有R河和Q河。R河位于开发区东北侧,为Ⅳ类水环境类别,自西北流向东南,在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排放口下游8km处汇入Q河。Q河位于开发区南侧,为Ⅲ类水环境类别,自西流向东北。在Q河汇入口上游5km处为该市饮用水源准保护区下游边界。R河和Q河均为感潮河流。 开发区所在区域为环境空气二类功能区,主导风向为东南风。规划环评文件编制单位先后开展了以下工作:对历史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区域环境空气二甲苯浓度持续上升,个别点位浓度值占标率接近90%,地表水、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全部达标。 对重点企业调查发现,区内有10家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和8家企业水耗均高于该市行业平均水平;有5家企业涉VOCS废气收集、处理不规范,其中一家大型家具企业近年来投诉不断。 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的相关要求,预测到2025年,区内新增污染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VOCS排放量分别为767t/a、100t/a、149t/a。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显示,当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量超过7×10^4m3/d时,丰水期,除R河排放口混合区外,评价范围内R河、Q河水质均满足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目标要求;枯水期,受潮汐影响,Q河饮用水源准保护区范围的部分河段水质将超过地表水环境功能区Ⅲ类区水质目标的要求。 【问题】 1.分析开发区发展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 2.针对“区域环境空气二甲苯浓度持续上升,个别点位浓度值占标率接近90%”的现状,规划环评应开展哪几方面的工作? 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是否应考虑二次污染物?说明理由。 4.针对区域水环境承载力不足,开发区可考虑采取哪些措施? 5.关于开发区碳减排路径设计,可考虑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题]原油管道验收项目某原油管道工程于2009年4月完成,准备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原油管道工程全长395km,管线穿越区域为丘陵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园地、耕地、林地和其他的土地,植被覆盖率为30%。管道设计压力10.0MPa,管径457mm,采用加热密闭输送工艺,设计最大输油量5.0×106t/a,沿线共设站场6座,分别为首末站及4个加热泵站。 管道以沟埋放置方式为主,管顶最小埋深1.0m,施工作业带宽度16m,批准的临时占地588.4 hm2(其中耕地84.7 hm2,林地21.2 hm2),永久占地49.2 hm2(其中耕地7.1 hm2),环评批复中要求:穿越林区的4 km线段占用林地控制在6.2 hm2,应加强生态恢复措施;穿越耕地线段的耕作层表土应分层开挖分层回填,工程建设实施工程环境监理。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单位当年8月进行调查,基本情况如下: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了工程环境监理,临时占用耕地大部分进行了复垦,其余耕地恢复为灌木林地。对批准永久占用的耕地进行了占补平衡,有关耕地的调查情况见表8-1。管道穿越林区4 km线段,占用林地7.1 hm2,采用当地物种灌草结合对施工作业段进行了植被恢复,植被覆盖率20%,有5 km管道线路段发生了变更,主要占地类型由原来的林地变为园地和其他土地。 表8-1项目占地调查情况表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说明该工程在耕地复垦和补偿中存在的问题。为分析耕地复垦措施的效果,需要调查哪些数据资料?指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中反映的生态问题。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对管道变更线段提出还需补充开展调查的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