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题 15分

阅读以下案例,完成第16题。 教学背景: 这是一名教师公开教学的教学设计。教科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属于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精读课文。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阅读以下案例,完成第16题。
教学背景:
这是一名教师公开教学的教学设计。教科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属于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精读课文。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游览某处风景名胜或文化遗迹之时,除了自己用心观赏之外,往往需要导游给我们作一番详细的讲解。那么,你认为一个出色的导游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投影打出:能准确挖掘景点的妙处,并将它准确传达出来,以增强游客游览的兴趣)
今天,大家将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为鲁迅老屋后的百草园担任导游,引导游客游览百草园,领略百草园的美。当然,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这堂课就是“导游培训课”。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顺利过关!
(教师板书:百草园导游培训课)
(二)美点概览
虽然,我们暂时还不能身临其境去观摩真正的百草园。但是,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资料: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先“纸上谈兵”,和少年鲁迅一道共同领略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1.提出初读要求:
自读课文1~8自然段.用“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你看那……”概括百草园的妙处。
2.学生初读课文。
3.学生汇报初读情况。(指名回答)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美丽的,你看那高大的皂荚树……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神秘的,你看那美女蛇的故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有趣的,你看那雪地捕鸟游戏……
4.概括百草园的美点。
学生回答,引导比较。(教师板书: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
(三)美点欣赏
我们已经知道了百草园美的所在: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那么美在何处?让我们亲自去
领略吧!
1.提出阅读提示。
(1)课文第2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景物的?
(2)为什么作者叙述美女蛇的传说?
(3)雪地捕鸟着实有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捕鸟知识?作者又是怎样描述雪地捕鸟过程的?
2.学生细读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读书心得。(指名回答,组织讨论)
方法一:打出投影片(两幅:一幅与第2自然段对应,一幅与雪地捕乌对应),以持续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
方法二:组织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引导学生体会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方法三: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引导学生体会这段话动词的准确使用。
(四)练写“导游词”
1.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探究重难点内容。
2.梳理学生问题,突出以下问题:
(1)怎样向游客介绍百草园春夏秋冬的景色?
(2)你打算向游客讲述美女蛇的传说吗?
3.组织学生分小组研讨,并引领学生读课文。
引导点拔一:介绍景物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二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调动游客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三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胜任导游工作。
引导点拨二:介绍景物能调动游客的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是一个出色导游的素质。
4.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写、说、评“百草园导游词”。
(五)课堂“导游”
1.组内选出“优秀导游”,并向全班汇报“导游”特点。
2.各小组“优秀导游”在教室内导游,全班同学评价。
(六)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回家向父母或亲戚朋友导游百草园。
问题:
仔细阅读以上教学案例,请对这则教学设计的优劣进行评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 单选题 3.00分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3 单选题 3.00分
阅读《穷人》的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当教师顺利地按教案教学完课文的第一部分时,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右手。)
生:前文写到:“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时间已是深夜,而第三自然段开头却写“睡觉还早。”我觉得这样写前后矛盾了。
师:你能对课文提出批判,了不起!谁有不同的见解?
生:我觉得这样写并不矛盾,因为渔夫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经常早出晚归出海捕鱼,桑娜等到十一二点睡觉也是常事,她可能已经习惯了,所以觉得“睡觉还早”。
生: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我爸爸是开出租车的。每天都要到半夜才回来,对他来说到十一二点睡觉不算晚,因为他已经习惯了。
师:你以身边的事例为依据,很有说服力。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从前文中可以体会到此时桑娜最牵挂的是丈夫的安危,想到丈夫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在海上捕鱼,现在又生死未卜,即使她躺在床上,能安心地睡着吗?所以对桑娜来说“睡觉还早”。
师:你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对生1)你的疑问解决了吗?
生:(点点头)文中写西蒙临死时,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那她到底想抓什么呢?
师:对呀,既然课文没有写明,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猜猜看,西蒙临死时想干什么?
生:我猜想西蒙可能看到孩子睡梦中把盖在身上的衣服踢掉了,她怕孩子受凉,想伸手帮孩子盖好。
师:你的猜想很合乎情理。
生:我想西蒙可能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但又舍不得抛下自己的两个可爱的孩子,她想最后一次摸摸自己两个孩子的脸。
师:假如你是西蒙.你想对两个熟睡的孩子说什么?
生:我肯定会含着泪水对孩子说:“宝贝,你们的命真苦啊,是娘对不起你们,娘不能把你们养大,上帝保佑,开开恩吧,但愿你们能遇上好心人收养你们。”
师:老师都被你感动了。让我们一起用深情的朗读对他们不幸的命运表示同情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案例中学生的两次质疑教师在备课时并未预设到,但这位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 B.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适当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
  • C.该教师视学情及时生成,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多维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D.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
4 单选题 3.00分
以下是某教师在讲授《谈读书》一课时的教学实录片段,认真阅读材料,并完成问题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A)用两分钟时间思考,说说自己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并用完整、流利的话语表述喜欢的理由。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我喜欢“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我们同学大多没有什么天分,应该多读书,多讨论,多写作,来丰富我们的学习和思想。
师:他不但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还联系到实际生活,很好,,
生:我喜欢“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形象生动,使人更加明白。
生:我喜欢“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它告诉我们,可以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可以从生活中学到知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文章是翻译过来的,又很有哲理,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同学们还有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吗?如果有,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生:怎样理解“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
生:说明要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生:怎样理解“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生一时冷场)
师:(B)我们要看“易惰”是在什么情况下造成的。请看原文,“易惰”的前提是“费时过多”,说明书读得太慢,便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从而影响读书的效率。
生:“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怎样理解?
师:“吹毛求疵”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看注解,它告诉我们(读):“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再来理解“不能辨异”,就是不能辨别事物的不同之处。连起来,就是说明这些人善于求异,非常细致,需要我们像他们一样辨异,来弥补自己的不善于求异。
生:不能理解“寻章摘句”这句话。我们上课,不就是在寻章摘句吗?
师:(C)上课的“寻章摘句”,是积累,以此来帮助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句子本身。
师:(D)好,现在大家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回味一下大家刚刚提出的问题。
(齐读课文)
以下对划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提问非常到位,准确。这一问题中,既明确了阅读的任务,表达基于个性体验的文本理解,更明确了表述的要求。定性与定量的通盘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述更趋规范
  • B.教师应该先表扬这位学生思维的高质量,再帮助引领。具体解决时,教师紧扣字词。从“易惰”的条件引出结论,既没有先集思广益,发动学生讨论,仅仅流于字的表面意思
  • C.这里老师较好地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寻章摘句”,较好地处理了学生在阅读文本中遇到的问题
  • D.通过朗读,既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回顾,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过渡。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组织学习过程的能力尚待加强
5 单选题 3.00分
  • A.注重音韵,以声传情,用声写象
  • B.汉语是“以达意为主”的组合
  • C.现代汉语的词语结构单音节化趋势明显
  • D.汉字是一种象形表音为基本特征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