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面试 - 高中历史

考试试题

[问答题]高中历史《马克思与》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马克思的图片,提问学生图片中展示的人物是谁,他有怎样的成就,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马克思的生平简介 教师播放视频并请学生结合视频和课下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马克思。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二)《资本论》的撰写 教师提问:结合教材及所学思考,马克思在什么时候编写的《资本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马克思于1861年开始了《资本论》的写作。1867年秋,《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接着他开始撰写第二、三卷。这两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 教师提问:马克思《资本论》的完成是一帆风顺的吗?他又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呢?在撰写《资本论》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故事呢?组织学生以“百家讲坛”的方式,请几位学生担任“主讲人”,做简单介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马克思从1842年开始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定居伦敦后,他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里阅读了大量著作、杂志和档案。由于他读书和研究资料时精神高度集中,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脚来回擦地,长年累月,他的座位下的水泥地竟然被磨去了一层。马克思先后完成了几部关于经济学的著作,在此基础上,于1861年开始了《资本论》的写作。 (三)《资本论》的影响和马克思的个人魅力 教师展示《资本论》相关内容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并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思考,《资本论》有怎样的地位?马克思又是一位怎样的人?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10分钟时间讨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它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从而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 马克思是一位为了学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他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他的学说也影响着我们当今及未来。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马克思的《资本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册,他的学说将永放光芒。 2.作业:为马克思写一段墓志铭,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介绍卡尔·马克思。 2.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德育教育目标?
[问答题]1.题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2.内容: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当时,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无论食物是否精美,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随着中国开设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遇到灾荒,流离失所,冻饿而死于路途中是常有之事。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3.基本要求: (1)10分钟内完成试讲。 (2)了解近代社会变迁的原因。 (3)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答辩题目 1.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2.小组讨论式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原则?
[问答题]高中历史《宗教改革》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BBC关于基督教历史纪录片的节选视频,提问学生:基督教主要包括哪些教派? 学生根据视频资料回答: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 教师顺势提问:新教如何而来?因何而起?这一教派所主张的内容和其他派别又有何区别?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宗教改革。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过渡:文艺复兴把人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多的关注人和人类社会,多年以后,人们在思想领域又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我们称之为宗教改革。 教师讲解“卡诺莎之辱”,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问:试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思考,为什么会进行宗教改革? 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中世纪时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天主教会对人们进行严密的精神统治,占有大量的土地,对各国人民大肆搜刮。 教师补充讲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进一步高涨,这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天主教势力强大,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借助宗教反对天主教神学的方式来进行。 教师提问: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出现在德意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6世纪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成为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视为“教皇的奶牛”,因此,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提问:这句话从何而来?宗教改革的导火索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他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教师补充:马丁·路德还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坚持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国家权力高于教会,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过渡:马丁·路德的教义在德国北部和中部迅速传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 教师提问: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三)影响 教师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综合本课所学知识,8分钟时间讨论:宗教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宗教改革的传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比较分析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异同点,下节课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要说明宗教改革的背景。 2.中学教师如何正确使用中学历史教科书?
[问答题]高中历史《短暂的春天》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湖南省长沙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短暂的春天 2.内容: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那时,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特别是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这些因素使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讲清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分别指的是什么? 2.历史课外教学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
[问答题]高中历史《布雷顿森林会议》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语言描绘出1944年夏天,二战中44个同盟国的财政官员、经济学家等汇聚布雷顿森林参会的热闹忙碌的场面,并提出问题:是什么让这些国家的“财神爷”和经济学精英们汇聚一堂?他们的这次聚会将会取得什么成果?这些成果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背景 教师提问:二战后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结合所学及教材总结: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强大;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持。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再次通过PPT展示“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的相关资料: 教师提问: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各有什么企图? 学生思考并回答:美国想要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而英国也不甘心优势地位的丧失。于是,美国提出了“怀特计划”,即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英国提出来“凯恩斯计划”,即英国企图同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 教师追问:最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哪个计划?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最终美国提出的怀特计划实现。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教师播放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片段视频,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己总结归纳建立时间、地点和经过,并选择代表上台讲述。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学生讲解内容并总结: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英、法、美、中等44个国家代表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即《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根据这一系列文件成立了两个金融组织,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教师展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图片: 之后,教师通过讲授法讲解两大金融组织的情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提供短暂贷款。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成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两大组织的总部均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且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取得了对这两大机构的绝对控制权。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美国通过控制这两大金融组织,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教师展示关于美国财政部长福勒的一句话:“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并安排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给5分钟进行讨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学生小组讨论后,归纳得出:积极影响是为世界货币体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消极影响是以美元为中心,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建构知识体系结束本堂课,强化学习效果。 2.作业:请同学们思考以美国一枝独秀方式存在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如何演变呢?下节课跟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关贸总协定”(GATT)与世贸组织(WTO)的区别。 2.请谈谈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关系,并说说你将如何执行?
[问答题]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复习式导入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武昌起义的爆发相关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武昌起义之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告独立,清政府的统治瞬间土崩瓦解,接下来中国的政局将何去何从呢?由此导入新课。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中华民国成立 过渡: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聚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那么,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概况是怎样的呢?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中华民国成立的视频,提问: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哪一年?国旗是什么?国旗有什么内涵? 学生看完视频后,回答: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1912年1月1日。国旗是“五色旗”(红黄蓝白黑)。红黄蓝白黑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有共和之意。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史料,提问:中华民国采用什么纪年?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如何进行换算? 史料如下: 学生思考回答: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过渡:一个阶级获得政权之后,往往都要颁布宪法来巩固政权的稳定。那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什么宪法呢?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1)初步感知 教师展示《临时约法》主要内容,请学生阅读,总结归纳其主要内容。《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2)深入理解 过渡:既然我们了解了《临时约法》的内容,接下来我们通过历史情景剧的形式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下发事先准备的历史情景剧剧本,让学生自愿选择想饰演的角色,充分准备后请学生表演。 学生表演后教师根据其表演进行点评,并根据表演内容详细解释《临时约法》的内容: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用“主权在民”代替了“君权神授”,从根本上否定了主权在君,否定了君主专制。 ②国民享有诸多自由和权利,体现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 ③三权分立,借鉴美国的做法,可以防止个人专权现象的发生,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和各部总长)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实行责任内阁制。 2.意义 过渡:颁布这部宪法是为了巩固政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教师展示《临时约法》的相关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分析颁布《临时约法》的意义。材料内容如下: 教师布置讨论任务,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交流意见,之后各组派代表发表各组结论。 教师归纳总结:(1)《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2)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3)《临时约法》是在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已成定局的形势下制定的,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结果引起袁世凯的强烈不满,最终将《临时约法》废除,企图建立个人专制独裁统治。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作业:课下查阅辛亥革命的相关史料或专著,加深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社会存在的几种社会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 2.说一说历史教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