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面试 - 小学语文

考试试题

[问答题]1. 题目:《乡下人家》 2. 内容: 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 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 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设置小组讨论; (3)10分钟内完成试讲。
[问答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领着大家一起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真的是美不胜收。在眼前,你们将看到一条一条的小河,河里有相互嬉戏,打闹的小鱼,水面上露出片片荷叶、朵朵荷花。大家想不想去这个地方一探究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南》,去领略江南的美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先齐声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并进行正音。 (三)深入研读 1.江南是个采莲的好地方,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一个池塘边,大家看到池塘里碧绿碧绿的莲叶是怎样的状态呢?请从诗歌中找出相关的诗句来。 (莲叶何田田——是呀,江南可真是个采莲的好地方,它的莲叶如此之多,不止一片水田,而是两片、三片……连绵不断地伸向远方,这就是莲叶——何田田!) 2.在池塘边,大家还看到了什么呢?鱼。那小鱼在池塘里具体在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细读诗歌,将它找出来,并用一下的句子将其表达出来。 (句式:一会儿……,一会儿……) (活泼的小鱼一会儿游到莲叶的中间,一会儿游到莲叶的东西南北,好像再和莲叶嬉戏玩闹。) 3.那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小鱼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小鱼自由自在地在池塘中游玩儿,你来我往,尽情地游,十分开心,就像大家下课后在操场上尽情玩耍一般。) 4.那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对江南美景的无比喜爱,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同学们,我们现在一起来听一首古筝曲《渔舟晚唱》,再次来感受江南的独特美景。 (五)小结作业 1.总结:师生共同朗读诗歌。 2.作业:将《江南》这首诗改画为一幅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汉乐府的知识? 2.怎样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问答题]试讲题目:《桂花雨》 1.题目:《桂花雨》片段教学 2.内容: 桂花雨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摇花乐和桂花雨的美好场景;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问答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听听这首歌,想象一下周围的环境。(播放腾格尔的《天堂》)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好,现在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看看眼前的这幅图片,跟你们想象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展示草原图片)那么,有没有那么一首诗,能写尽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呢?当然有,它就是《敕勒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初步感知 1.教师介绍北朝民歌和乐府诗。 2.播放名家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听准每个字的读音。 3.生自读课文。 (1)自己大声朗读; (2)同桌一人读课文,另一位学生想象画面; 4.跟读音频,体会名家读的韵律与语气。 5.代表朗读,选三个人,及时指导。 6.指导写字 (1)多媒体出示“似、野、苍、茫”,教师示范写字。 (2)学生练写。 学生先按笔顺描一描,再写一个。 学生互评再写字。 (三)深入研读 1.请快速朗读诗歌,说说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2.天空是什么样的?(苍苍) 3.草地是什么样的?(茫茫) 4.天空和草地,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呢?(辽阔无边) 5.风吹草动后,能看见什么?(牛羊) 6.你觉得草和牛羊长得怎么样啊?(茂盛肥壮) 7.天空和草地是什么状态呢?(静态) 8.牛羊是什么状态呢?(动态) 这就是动静结合的写法,这样的写作方法可以让景物更生动,富有生机,以后写作的时候,也要多运用这种写法,我们的作文水平会更高。 9.“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教师出示敕勒川的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10.“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好呢?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四)巩固提高 男女生分组比赛朗读民歌,带着草原人民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 (五)小结作业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了大草原的美景,更体会了牧民对这片草原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再大声朗读一遍,读出感情,读出我们对这片草原的热爱! 作业:1.背诵本诗。 2.把诗中的画面,描绘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1. 新课标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你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2.《敕勒川》是一首民歌,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问答题]小学语文《树和喜鹊》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标题) (二)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并标上记号。 2.反复读课文,小组内交流,重点识记不认识的字。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我来当小老师”“介绍我的好朋友”等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普遍认读有困难的生字。 (3)出示带拼音的词卡,指名认读。 (4)去掉拼音,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词语。 4.在田字格中写一写学到的生字,同时教师纠正学生不良坐姿。 (三)初步感知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开始的时候这里是怎样的景象?后来呢? 3.环境发生了变化之后,鸟儿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4.试着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深入研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语句。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孤单”是什么意思。树和喜鹊为什么会感到孤单? (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自己一个人,周围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练习用“孤单”说话。 (3)“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 (明确:树有了邻居,可以交朋友;稀缺也有了邻居和朋友。所以它们都不孤单了,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五)书写巩固 1.书写 (1)学生自己书写。 (2)班内交流书写时发现的问题。 (3)教师根据情况具体指导,范写。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5)展示评比,找出优秀的作业。 2.通过编故事,复习、巩固生字。 学生随意挑选一些学过的生字、词语,用这些生字、词语编故事。 (六)巩固提高 1.结合课堂所解释词句含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有过像树和喜鹊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展开讨论交流。 (七)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 演一演:和同学一起把这个故事演一演。下节课找小组来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1.你认为作为一名新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喜欢? 2.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问答题]小学语文《日月潭》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各地的风景照,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想去的地方,教师适时引导: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到台湾岛上的一处旅游胜地——日月潭去欣赏一下那里的迷人景色。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熟读课文内容,为识字做好铺垫。) 2.同桌互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棒。(鼓励学生朗读兴趣,读中解决生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中公讲师解析 (三)深入研读 设置情境,请学生来当日月潭旅游风景区的导游,教师进行引导: 通过读课文大家对日月潭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像刚才那样东一句、西一句地把自己知道的内容介绍给游客,人家能满意吗?那我们应该怎样介绍呢?(引导学生注意说话有条理、有顺序,通过设置情境引出对课文的理解过程。) 1.目标指引 提示:游客们第一次来到台湾有很多关于日月潭的疑问,谁愿意当游客,对导游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呢?(鼓励学生质疑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作为下一环节的读书重点。) 2.归纳问题,理解课文。 日月潭的位置? 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日月潭美在哪里? 3.播放课件,日月潭那里的环境怎样?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请导游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4.播放课件,引导学生明确岛和潭的概念。 5.你认为日月潭美在哪?(理解词语晨星、隐隐约约、朦胧。) 6.日月潭那么美,你能读出来吗?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日月潭的美。 (四)拓展提高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日月潭的纪录片,在观看影响资料中加深对课文的引向,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作业小结 课下试着去搜集台湾岛的其他美丽景点,下节课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1.根据文本特点,本节课你是如何教学的? 2.你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问答题]小学语文《爬天都峰》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的图片,教师对天都峰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由此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字音,自学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练习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教师对较难的词语如犹豫、奋力、居然、汲取等进行讲解。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研读 具体赏析文中语句: 1.学习第二自然段,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2.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划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出示对话:“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互相怀疑了吗?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3.学习课文六、七自然段,提问:“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划出与动作相关的词语。(“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4.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5.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拓展提高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中不同人物的语气,也可以加上表演。 (五)课后练习 在课下也把一件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最终克服困难的事情写下来,下节课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1.你是如何分析文本的,说说你的思路。 2.请说一说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